通訊員 劉丹
像水一樣溫和從容的他,在手術臺上能一站幾個小時不累不困,瘦弱的身軀里有著在漢陰扎根苦干的勁頭,他說:“我心里沒想得特別復雜,也就是換一個地方給患者看病,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提起蘇陜醫療協作,溧陽市人民醫院第二批對口支援醫療隊隊長史濤這樣說到,一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一名“醫者”的高尚情懷。
史濤,男,漢族、1982年7月10日出生,2005年7月參加工作,現為江蘇省溧陽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2016年以來,在蘇陜兩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緊密合作下,蘇陜兩省不僅建立了扶貧協作聯席會議機制,而且在建立市際結對關系基礎上,持續完善建立縣際結對幫扶關系。在此背景下,史濤于2018年10月底被溧陽市衛健局選派至陜西省漢陰縣參與蘇陜醫療對口幫扶工作。
一份使命,躬耕杏林
溧陽和漢陰,相隔千里,地域的差異,讓初來漢陰的史濤有些不適應,但漢陰縣人民醫院領導和同事們的熱情,讓他倍感溫暖,他努力克服困難,積極投身于當地醫療工作。“蘇陜協作早在十幾年前就結下了淵源,來到了漢陰,我們就是漢陰人!”他總是笑著這樣說,透過金絲邊眼鏡,他溫潤的目光似乎又多了幾分堅定。
在新的崗位上他積極地發揮著自己的能量。“外科醫生憑的是“手藝”,技術活兒不能壟斷,要著眼于學科發展,不斷培養帶教年輕醫生。”他常這樣說。在他看來,科室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培養人才,搭建合理的人才梯隊,日常工作中他開展教學查房工作,毫無保留的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傳授給下級醫生;針對科室薄弱環節,他制定了學習計劃,定期在科內開展業務學習討論,創造了很好的學習氛圍,使大家的理論、業務水平更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短短幾個月時間,他結合漢陰人民醫院實際工作,先后開展了經直腸前列腺穿刺活檢、經尿道前列腺等離子切除術等新技術項目。手把手的帶教科室醫生開展了縣醫院開展較少的術式,如腹腔鏡下腎囊腫去頂減壓術、腹腔鏡下輸尿管切開取石術、腹腔鏡下精索靜脈高位結扎術等。
一份真情,奉獻百姓
一位近90歲的高齡患者,血尿入院,確診膀胱癌晚期,因心肺功能欠佳,且多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放置截石體位,輾轉西安、安康各大醫院,都拒絕為其手術。后家屬聽說縣人民醫院來了一位江蘇過來的專家,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來到了外二科。史濤詳細追問病史,結合患者的病情,如果不行手術,僅持續性血尿就會導致患者生命危險。在和家屬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征得家屬的理解和同意后,在平臥位,雙腿稍打開的情況下,史濤為患者進行了膀胱惡性腫瘤姑媳性電切術,手術過程十分順利,術后患者血尿消失,患者及家屬都表示萬分感激。類似于這種事例不勝枚舉,他的敬業精神和精湛技術得到了全院各科室同事和漢陰患者的點贊。
除了做好日常臨床工作,史濤還經常跟隨縣醫院巡回義診隊伍深入到漢陰縣貧困山區開展義診,在了解到一些深度貧困村醫療資源匱乏,群眾看病難之后,他主動要求下到基層,到貧困鎮村去為更多的貧困群眾服務,讓出行不便的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與此同時他還定期到當地鄉鎮衛生院開展醫療教學、指導及查房等工作,給基層衛生院的醫療隊伍帶去了新的治療理念,提高了他們的業務水平,使當地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
一份收獲,寫滿艱辛
短短的1個月時間里他先后收到了漢陰患者送來的數面錦旗和數封感謝信,面對患者的感謝,他總是說“作為一名醫生,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由于他在漢陰工作期間表現十分出色,常州晚報多次對他的先進事跡進行了專門報道。他在漢陰工作和生活期間感悟頗多,并將心得體會轉化成文字寫出了數篇高質量的文章,分別發表在揚子晚報官網、溧陽時報、西部網等多家媒體。 支援期間他掛職漢陰人民醫院外科二病區副主任,期滿后被漢陰縣人社局、漢陰縣衛健委聯合發文授予“蘇陜合作”優秀醫務工作者。
作為一個兒子、丈夫、父親,他很少有時間陪伴家人。在他心里,他始終牢記自己肩上的使命,將自己的一片丹心獻給了秦巴山區的老百姓,將自己的醫療技術留給了漢陰的醫療事業。正如他在“漢陰四味體會”中他這樣寫到:“些許的酸辣和辛苦,掩蓋不住工作里的甜,順利的完成一臺手術,這就是一種甜;患者術后的恢復,這是一種甜;為同事們進行學術講座,這是一種甜。甜而不膩,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