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省舉辦為期十天的首屆陜菜品牌宣傳推廣活動——“絲綢之路陜菜國際美食節”,來自五湖四海的“吃貨”朋友匯聚于此盡享陜西美食。在此次美食節上,來自漢陰的美食白火石汆湯備受關注,在此次美食節分會場新城區永興坊非遺美食街區漢陰白火石汆湯店內,每天都有眾多游客前來品嘗這道非遺美食。
絲綢之路陜菜國際美食節分會場(王偲瑤 攝)
在未加入白火石之前,里面所有的食材都是生的(王偲瑤 攝)
陜西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搖籃,也是中國烹飪技術的重要發源地,孕育出最古老的菜系——陜菜。白火石汆湯的烹飪方式就屬于古代一種原始的烹飪方法——石烹,其歷史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它是利用石板、石塊(鵝卵石)作炊具,間接利用火的熱能烹熟食物。漢陰白火石汆湯作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做法是將白石脂燒紅后,汆入湯中,用石頭的熱量將食材激熟,同時石頭汆入湯之后所釋放的礦物質也將溶于湯中。在本草綱目里,白火石的學名叫白石脂,這種質地的石頭分五種顏色,五種味道,與黃帝內經的五行養生相通,做成菜品食后可以潤腸胃、生津液、補腎氣、解熱毒。
白石脂展示(王偲瑤 攝)
1985年,當時的白火石汆湯還只是簡單的食療土方,偶爾出現在沈蘭品家里的飯桌上,也只是簡單的白火石汆丸子。直到有一天,幾位趕路人路過漢陰,在沈蘭品家品嘗了這道菜,對這道菜的創新和味道給予了極高地評價,并告訴沈師傅,可以豐富其營養價值,將它變成一道眾所周知的美食。
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沈蘭品(王偲瑤 攝)
那時,沈蘭品還是一位普通工人,聽了建議后,他開始認真研究起白火石汆湯。2011年12月8日陜西名菜申報成功正式發文批準,2014年3月12日,申報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2015年12月26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把白火石汆湯錄入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沈蘭品也成為非物質遺產傳承人。沈蘭品說:“食療文化在家族傳承多年,有傳承;與石烹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有歷史;具有極高的養生價值,味甘性平,有效用。”
用石頭的熱量把它汆熟的過程(王偲瑤 攝)
2017年,沈蘭品被西安市新城區政府評為“首屆新城工匠”之一。他表示,近年來政府對于陜菜的推廣與宣傳確實對非遺美食的傳播起到關鍵作用,漢陰成為了“陜菜之鄉”,白火石汆湯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但我們還需要更加努力,讓更多人了解這道菜肴,讓更多人知道源遠流長的陜菜及傳承與創新并重的白火石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