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群英村早日脫貧
——安康市土地統征中心幫扶群英村幫扶工作小記
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鄧永新)“多虧了胡主任指導我,我才找到了養牛這條掙錢的好門路,家里才有了改變。”這是去年漢陰縣漩渦鎮貧困戶唐宗保在賣牛時說的一番話。幫扶他的胡主任叫做胡正群,是安康市市土地統征中心駐群英村幫扶工作隊的隊長,正是胡隊長到戶走訪為唐宗保指點迷津,唐宗保才走上了養牛的道路。
說起安康市市土地統征中心的事情,那還得從2014年10月份說起,那時在漢陰縣舉行的扶貧動員大會上,漩渦鎮群英村作為當時的重點貧困村,被安康市土地統征中心選為幫包村,幫扶故事就由此時開始了。
駐村工作中,胡隊長和兩名駐村幫扶干部幫包了9戶貧困戶,唐宗保就是胡隊長的幫扶對象之一。唐宗保以前養過牛,但是沒有想過大規模養殖。
“胡隊長看到我家旁邊人家少,很好養牛,他建議我擴大規模,知道我缺資金時,他還帶我到鎮上銀行貸了5萬塊錢,我蓋起了牛圈,自己又湊了點錢,買了9頭牛”唐宗保說到。
對于幫扶工作,市土地統征中心更加注重群英村的長遠發展,基礎設施的改善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以前我們的水井在坡上溝里,天干沒有水,下連陰雨水又是渾的,一年四季吃水沒得保障,去年市上土地統征中心的幫扶干部幫我們把茨溝水庫的水引來了,就再也不為吃水發愁了。前不久我還裝了熱水器,洗澡就方便多了。”群英村十三組村民陳德安高興地說道。
群英村雖然是集鎮所在地,但是前幾年部分村民小組的基礎設施建設還相對落后,這給貧困戶發展產業帶來了不少困難,也正是著眼于次,市土地統征中心更加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僅2017年一年,市土地統征中心就硬化村組道路2.1公里,完善安全飲水管網配套水表安裝等100余戶,建成移動通訊基站1座,使村上的基礎設施條件有了大幅改善。
對于這幾年的變化,群英村九組村民王應夢也深有感觸:“前幾年我家門前的橋年久失修成了危橋,鄉鄰要是建房運建筑材料還不能運到家門口,還要肩挑背扛搬回家,特別不方便。2016年,幫扶干部把橋改建了,河兩岸的鄉鄰一下就方便多了。”
據村干部夏都秀介紹:危橋改造后,貧困戶5戶27人直接受益。其中貧困戶方衍正找來了挖掘機,把舊房拆了蓋起了新房;而貧困戶楊建買了一輛新車,他的母親也閑不住,養了三頭大肥豬,到年底了準能賣個好價錢;貧困戶方緒軍、李光文、王金堂三家發展起了林下養殖,一年下來,三家滾動養殖土雞超過5000只。新房新車新氣象,九組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基礎設施改善了,產業脫貧就必須跟上了,特別是2017年,市土地統征中心在產業幫扶上下了大力氣。
前幾天,八組村民楊永紅的養蜂場里熱熱鬧鬧,既有成群的蜜蜂往來采蜜,又有貧困戶去他家購買蜂王、學習養蜂技術。“這要是幾年前我說什么也做不到這么大的規模,因為缺少資金,我只養了幾桶蜜蜂,出產的一點蜂蜜只有吃不完時才賣一點。”楊永紅感嘆到。
2016年,市土地統征中心幫扶干部會同鎮村干部,協調楊永紅從鎮上的農商銀行獲得了5萬元的政府貼息貸款,村上的互助資金協會也給他貸了2萬元。有了這些錢,楊永紅當年就把養殖規模擴大到70多桶,產業發展就有了保障。
為促進群英村脫貧產業有效發展,市土地統征中心積極落實各種惠農政策,僅2017年就協助群英村兌現產業獎補84戶資金13.84萬元,危房改造34戶補助資金57萬元,教育扶持89人,大病救助26人,實用技術培訓60人,勞動力輸出125人,養老保險新農合收繳100%,村互助資金協會放貸約20萬元,為貧困戶發展掃清了障礙。
“要不是市土地統征中心幫扶干部的及時幫扶,合作社的損失就打了。”這是群英村仙毫茶葉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吳大超激動的話語。2017年的干旱造成合作社的茶苗枯死了不少,市土地統征中心幫扶幫扶合作社60萬株茶苗,解了合作社的燃眉之急。
為加強茶葉這一主導產業,開展幫扶工作以來,市土地統征中心扶持群英村累計發展茶園1320畝,并配群英村把茶園申報為市級農業園,申請財政貼息貸款項目,從而壯大群英村的集體經濟,為貧困戶長期脫貧注入持久動力。
“2018年,市土地統征中心將繼續幫扶群英村,幫扶力度也將隨之加大,直到群英村實現整體脫貧為止。”駐村調研員胡正群在漢陰縣召開的市直幫扶部門第一次聯席會議上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