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楊運寶 況小虎 吳佩珊)漢陰縣創新蘇陜扶貧協作項目資金管理方式,推出“先借后補”的資金管理模式,支持蘇陜扶貧協作產業類項目資金參與農村“三變”改革,充分激發了項目實施主體幫扶帶動貧困戶的積極性。
“先借后補”是指根據該縣發改局下達的項目年度計劃,項目實施主體與項目監管單位漢陰縣月河工業集中區管委會或漢陰縣現代農業園區服務中心簽訂借款協議、幫扶承諾和資產擔保合同,縣財政局將資金撥付到項目監管單位,由項目監管單位根據借款協議按程序撥付資金。借款協議期限暫定3年,每年年終12月下旬由縣發改局聯合財政局、扶貧局組織相關單位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績效考核評價,達到幫扶效果和實現承諾認定為合格,資金繼續使用。達不到幫扶效果和沒有兌現承諾,認定為不合格,資金將收回另行安排使用。連續三年實現承諾,達到幫扶效果,幫扶資金可以轉為對項目實施主體的獎補資金。
自“先借后補”政策實行以來,已實施產業類合作項目8個,項目總投資31250萬元,使用蘇陜幫扶資金960萬元。截至目前,8個項目均已開工建設,已覆蓋貧困人口375人,實現貧困人口增收70余萬元。隨著項目的建成投產,各企業將通過流轉貧困戶土地、吸納貧困人口就業、貧困戶入股分紅、訂單農業回收等多種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幫扶效果將進一步凸顯。
同時,該縣促使蘇陜扶貧協作資金與農村“三變”改革全面對接。漢陰縣是蘇陜扶貧協作資金與農村“三變”改革對接試點縣。該縣拿出蘇陜扶貧協作資金的10%,總計120萬元,注入到5個貧困村的村級合作社,配股給貧困戶入股實體經濟組織,增加貧困戶收益。平梁鎮將縣上撥付的20萬元蘇陜扶貧資金,全部注入到太行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集體經濟合作社通過村三委精心選擇了20戶貧困戶,以每戶1萬元進行折股量化,這些資金又全部投入到太行村牡丹種植協會。20戶貧困戶將享受到8%的保底分紅和30%的效益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