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俞明喆 白劍鋒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培育產業是推動脫貧的根本出路。一家一戶依靠產業發展實現了脫貧致富,往往能夠帶動一方人。來自漢陰縣漢陽鎮磨壩村的農民曹佳學,用自己發展林下生態黑豬養殖的創業歷程,為這個小山村創出了一股自強不息、產業脫貧的正能量。
曹佳學家住漢陽鎮磨壩村四組,從地圖上看,這里是漢陰縣的最南端,離縣城距離超過一百公里山路,交通不便,土地貧瘠。他家里有兩老兩小,父親患有肺結核,需要長期治療,兩個娃還在上小學。在這個偏僻的山村,和很多鄉親們一樣,曹佳學一家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建檔立卡貧困戶。靠著一畝三分地的收入,上不足以照顧年邁多病的父母,下不能擔起培養教育兒女的重擔,那時的他每想到家里生計艱難,就萬般無奈。為補貼家用,他只得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因為效益不景氣,收入極不穩定。
政策感召 勇敢創業
黨的十八大后,精準扶貧的政策新風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到了磨壩村這個山溝溝。2015年,正在煤礦勞作的曹佳學接到了村干部的電話:“現在國家扶貧政策這么好,你在外面要是效益不好的話,不如回來發展一點養殖或種植產業,你還能就近照顧父母帶娃。”稍作思考,他便下定決心回家,決心利用家鄉的好山好水在養殖業上闖出一番天地。
回鄉后,對生于農村、長于農村的曹佳學來說,養殖并不是啥新名詞。可是傳統養殖業在成本、設施和技術方面根本不占啥優勢,如果沒有啥特色,還是搞傳統養殖那一套,怎么能跟城里的產品競爭呢?在縣鎮村干部的的幫助啟發下,一個偶然的機會,曹家學在電視上看到了關于生態黑豬養殖的廣告。曹佳學說:“那個時候,因為窮得實在是沒有退路了,只能全靠著一股不甘貧窮的決心往前沖。”在干部的幫助下,曹佳學很快核實了電視上的廣告是否靠譜,之后他便踏上了去江蘇新沂的火車。在江蘇,曹佳學幾經輾轉,在一家大型專業養殖公司學到了生態養殖技術,也看到了生態養殖的巨大市場潛力。于是他貸款5萬元,從江蘇進回黑豬仔70頭,在荒山上開始了他略帶坎坷的的生態養殖脫貧路。
腳踏實地 天道酬勤
剛開始搞養殖,困難遠比想象多。除了養殖方面的經驗、技術欠缺外,選址、搭建豬舍、飼養、防疫、聯系銷路...這些事情都需要他親力親為。每天天不亮他就得起來,用前一天準備的苕根、玉米等配置豬食,清掃豬舍,將豬放出到林下散養。深夜還要再起來到豬舍巡查,仔細觀察豬仔的生長情況、健康狀況等,如發現異常,及時請來獸醫治療,或者向專業人員咨詢,不敢有半點的疏忽。雖然每天都很累,可曹佳學絲毫沒有放松學習,他買了一些養殖科技書籍,忙里偷閑一本本的啃,使自己完全從門外漢到熟練掌握黑豬的各種生長習性。兩年多來,他的黑豬從產仔到出欄,幾乎沒染過疾病,沒出現過意外。在林下生態放養模式下,黑豬肉包含豐厚的鐵質、蛋白質和維他命,這些都是崇尚節食的現代人極缺乏的營養素,特別膽固醇含量和脂肪都比普通豬肉低,因此,第一批黑豬肉就深受人們喜愛,良好的口碑給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訂單。
兩年下來,通過辛勤耕耘和勞作,曹佳學的生態黑豬養殖規模已經超過了200頭,政府不僅幫他出謀劃策、技術指導,還給他兌現了產業獎補資金。怎樣讓自己的養殖業穩定下來,并繼續做大做強?正當他為這發愁的時候,“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給他再次指明了農村養殖業的生存發展之道。在村黨支部的規劃和指導下,他成立了天地生態黑豬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租用了逾200畝的荒山,每年給貧困戶支付土地租金,并積極引導貧困戶以土地流轉、提供勞務等方式入股合作社,盤活了他們手里閑置資源,爭取讓鄉親們享受股金分紅。現在他的黑豬肉能賣到20多元一斤,豬仔賣到800多元一頭,除本縣外,黑豬肉和豬仔還遠銷漢中鎮巴等縣。
展望未來 信心滿懷
今年,曹佳學在縣農林科技局和鎮村干部的指導幫扶下,已經給自己的生態養殖業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描繪出了精美的藍圖。“前段時間我申請了30萬元的財政貼息創業貸款,等貸款下來后,計劃修建一條能直達養殖廠的路,做成300頭以上規模的生態黑豬養殖產業園。如果這個項目能順利做起來,這個生態養殖業就能穩定下來,等還完了貸款,不僅我鐵定能夠脫貧,我也有信心帶領更多的鄉親們一起致富。”說起下一步的發展計劃,曹佳學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現在,在漢陽鎮磨壩村像曹佳學這樣正在脫貧致富道路上勤勞奮斗的農民還有很多,他們與在外務工或者回鄉創業的鄉親們一起,在“誠、孝、簡、勤、和”的新民風熏陶下,正在這個小山村離里譜寫著一曲自強不息的脫貧致富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