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魯立)漢陰縣實驗小學依鳳凰山麓,傍月河之水,承襲千年秦楚文化,承載多方教育理念,融會貫通,和諧共生。學校于2010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一所占地20畝,教學樓、行政樓、綜合樓、食堂、標準化運動場等建筑設施完備的現代化學校。學校現有3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393人,擁有以11名省級教學能手、9名市級教學能手、25名縣級教學能手領銜的104人組成的具有虔誠教育情懷和開闊教育視野的教師團隊。
“名師大篷車”如同一根接力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先進的教學方法、優質的課程資源,引導著學校教師專業迅速成長,引領了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蓬勃發展,進而對漢陰縣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產生了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效應。
“名師大篷車”使我校受益匪淺
2012年12月,當“名師大篷車”開始進入學校的視野,學校便高度重視,搶抓機遇,倡導“行勝于言”的校風和“動真情、傳真知、做名師”的教風,以培養省、市、縣級教學能手為重點,打造一支能適應學校發展的“品德高尚、業務精良、務實奉獻、團結協作”的教師隊伍。
全力打造教師師德新形象 。
漢陰縣實驗小學歷來重視師德師風建設,通過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濃厚師德建設良好氛圍,促進教師對美好精神的憧憬、追求和內化;完善師德建設制度,把職業道德作為考核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教師評先選優、職務評聘、晉升任用、資格認定的重要依據。對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學生愛戴、家長信賴的教師給予各方面的優先,對考核達不到要求的實行“一票否決”,對少數違反師德要求的教師作出嚴肅處理;豐富師德建設活動,注重樹立師德榜樣,通過簽訂師德承諾書、舉辦道德大講堂等活動,正師風、鑄師魂、練師能、樹師表,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效應,在校內形成“比、學、趕、幫、超”的熱潮。
著力構建多元化教師培訓培養新機制 。
為適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建設一支學習型、創新型、高素質的“留得住、用得上、能帶頭”的優秀教師隊伍,我們加大教師培訓培養力度,實施“學歷提升工程”,提高整體素質;制訂名師培養計劃,搭建名師培養平臺,建立名師激勵機制,實施“名師培養工程”,構筑人才高地;健全繼續教育制度,突出培訓重點和特色,實施“全員培訓工程”,促進專業成長;推進校本研修,在校本培訓和研修活動中,強調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組織——學科教研組的建設,推行備課組長、教研組長負責制,推進年級組建設,強化年級組責任制,促使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共同研究學生,形成整體協調的教育方案,促進年級團隊合作和跨學科思考,促進交流與共享;開展全員讀書活動,引導教師吟四書五經,誦唐詩宋詞,閱古今美文、讀中外名著,在廣大教師中營造了積極進取、認真讀書的良好氛圍,豐富了教師的文化底蘊,提升了教師專業素養。
搭乘“名師大篷車”讓其他學校和教師獲益良多
“名師大篷車”活動開展以來,我校先后培養了11名省級教學能手,9名市級教學能手,25名縣級教學能手;先后成立了廖小琴省級教學能手工作站、王媛省級教學能手工作站、儲波市級教學能手工作站、金有芝市級教學能手工作站,各個名師工作站不僅在本縣、本校教學教研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還將先進的理念、先進的教學方法、高超的教學藝術、科學的評價方式發揚光大,通過“名師大篷車”分享到寧陜、石泉、漢濱,甚至是甘肅等外省市;我校先后有9個市級課題,30個縣級課題,91個校級課題已經順利結題,語文工作室開展的“自然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改革研究實驗、“中心字提綱作文法”的課題研究2個市級規劃課題業已結題,今年,我校省級課題《自然理論視域下的語文課堂改革研究》已成功立項,2個市級課題、6個縣級課題、32個校級課題也已立項,正在研究中。
五年前,“第一輛”“名師大篷車”“駛入”漢陰時,漢陰縣實驗小學60余名教師,因為繁重的教學任務,工學矛盾突出,離不開學生,走不出學校,看不到名師,沒機會交流,學校僅能派出幾名教師參與培訓。五年來,“名師大篷車” 通過名師上示范課、課后反思研討,專家點評培訓,現場答疑解惑,與名師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欣賞優秀課例,按需接受培訓,研討教學疑難,看得見、夠得著、學得會、用得上,我校教師迅速地成長和進步。五年后,搭乘“名師大篷車”,學校一個又一個省市級教學能手,送教足跡遍布省內外,教師專業成長和隊伍建設經歷了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在追趕超越的路上,砥礪前行,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