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姚富軍 )“我們要倡導婚事新辦、喜事小辦、喪事簡辦”“作為長子,我以后應該更加孝順父母,戒掉好酒打牌的壞習慣”“我已經為人父母,但我自己對待父母的態度還不夠好”“我是沈氏的兒媳小李,我更要注重同鄰里和睦相處,帶頭孝敬好雙親……”
這是漢陰縣澗池鎮樅嶺村《沈氏家訓》道德講堂的現場,從剛入學的孩子、機關干部、再到年逾花甲的老人發自肺俯的“省自身”感言,更是讓十里八村的近300名村民聽的格外認真。
樅嶺村是漢陰沈氏的聚居村,推出了聞名全國的“沈氏家訓”,依托《沈氏祠堂》建成了陜南第一家訓展覽館,但過去是傳統的蔬菜種植村,村民并不富裕。近幾年來,以沈姓聚居為主的樅嶺村和蒲溪鎮小街村村民通過自治方式,以《沈氏家訓》為核心,系統地建立起了村規民約和群眾自治組織,做到村規民約人人知曉、族規家訓戶戶遵守,使村風村貌煥然一新。2016年,兩個村的人均純收入接近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現代農業、農民創業、新民風建設的典型代表
“要把‘誠、孝、儉、勤、和’新民風融入思想、植入人心,讓傳統美德觸及靈魂。”漢陰縣宣傳部副部長郭道寶介紹,近年以來,漢陰依托本地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把規范完善村規民約和倡導家風家訓作為推進新民風建設的具體工作方向,引導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如今,樅嶺村、小街村的治理方式已經作為典型在漢陰全縣推廣開來。
春風化雨潤心田,文明之花燦漢陰。在評選身邊的文明典型和致富能手的同時,漢陰著力推進基礎制度建設,從根本上補齊新民風建設中的短板,營造健康向上的鄉村風尚。目前,全縣141個村莊已經逐步建成了“一約四會”(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道德評議會),全面深入推動了新民風建設。
“抓好新民風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心無旁騖、久久為功,把完整陋習祛除掉,讓文明新風樹起來。”今年年初,漢陰縣政協主席史正林主持召開鄉風文明專題協商座談會上如是說。
為了力爭“一年初見效、兩年大變樣、三年成新風”,縣委先后出臺《關于大力推進新民風建設的實施意見》等九個配套文件,緊密結合扶貧+扶智+志,以移風易俗“六項行動”為抓手,從教育一個孩子做起,文明新風吹進了田間地頭和農家小院,入耳入腦入心入行,為決勝脫貧攻堅、奮力追趕超越提供了“源頭活水”和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