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沈小溪 李鳳琴)地名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指紋,也是地方和人民歷史的見證,文峰塔、三沈紀念館、吳家花屋、鳳堰梯田……漢陰縣的這些地名處處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漢陰人民文化的記憶、情感的寄托。
隨著城市骨架不斷拉大,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漢陰老地名的消失與新地名的出現,使記錄的地名“家譜”已經難以反映當地的實際情況。
為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厚植地名文化,2015年2月,漢陰縣委縣政府成立了漢陰縣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由民政部門具體負責地名普查工作,對全縣地名來歷、歷史沿革、文化內涵以及地域的特色文化、鄉土風俗、歷史典故等進行深入挖掘,對不規范地名進行標準化處理。縣、鎮、村三級800余名普查員踏遍13.47平方千米土地,歷時兩年基本摸清了全縣30年來的地名變化情況,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地名成果數據。
目前,已完成全縣轄10個鎮、141個行政村和8個城鎮社區地名采集工作,最終采集到11大類52小類地名信息,梳理編錄地名4015條。筆者從漢陰縣民政局了解到,自上世紀80年代開展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以來,30年來漢陰新增地名約2000余個。
據悉,下一步漢陰將組織志書專家、制圖專家等開展本縣標準地名的圖、錄、典、志等出版物的編纂,通過成果轉化進一步弘揚地名文化、講好漢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