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陰縣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調查
安康新聞網訊 (通訊員 何友軍 姜波 楊波) 當善行義舉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時,當“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時,城市就會讓人感到格外的溫暖。漢陰,就是這樣一座小城。
從稚氣未脫的“紅領巾”到風華正茂的青年,從熱心的居委會大媽到機關黨員干部,從外來務工者到眾多的普通群眾,時下的漢陰,每天都有活躍在城鄉的志愿者。他們對孤寡老人施以援助,給留守兒童以親情關愛,將白色垃圾進行分類清理,對山川河流予以保護……這些畫面定格為山鄉漢陰最美的風景,成為廣大干群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投身志愿服務的最美表達。
施善舉 激活社會傳愛力量
2010年秋天,“愛心救助小汪洋”通過網絡、電視傳播成為漢陰街談巷議的新鮮事。一群陌生的年輕人對一個患有腎結核、膀胱結核和尿道結核陌生孩子的關愛,讓人們看到漢陰自發組織的志愿活動。在贊許的同時不禁想問,這些人是什么身份?做這樣的事為了什么?
30余名志愿者,因為一個愛心召喚的網貼,聚在一起。參與其中的志愿者趙俊說:從籌劃給汪洋過生日,到發起倡議籌款治病;從帶他來漢陰游玩,到陪他去安康治療。那段時間,我們輪流擠出空閑時間陪護在這個孩子身邊。沒有多想,就是要幫幫他。
點滴關懷之水匯聚成汪洋的愛,促成漢陰吧愛心志愿服務隊的成立。隨后“幫助無腿少年李衛實現高考夢”、“救助不幸少女沈盼盼重拾新生活”、“關愛獨居老人迎來新居所”……一件件暖人心的好事,猶如春風雨露滋潤著小城漢陰。四十余位網友在愛心的召喚下走到一起,開啟了漢陰志愿服務的源頭。
一石激起千層浪,善心匯聚激活正能量。2011年6月,漢陰博元公司3位熱心員工在廣場義務撿拾垃圾,打開了博元公益感恩奉獻、回報社會的序幕。2012年6月,14位熱心青年奔赴平安村集中安置點看望孤寡老人,拉開漢陰敬老愛老的活動序幕,漢陰藍絲帶志愿者協會成立。2014年學雷鋒活動日,漢陰青年志愿服務總隊成立, 24支青年志愿服務分隊神采飛揚。2014年6月28日,縣文明辦聯合團縣委、縣財政局、城關鎮等部門,以及全縣3支民間志愿服務隊、25支機關黨團員志愿服務伍和40支慈善志愿服務分隊,聯合開展 “清涼消暑愛心敬老”活動。漢陰志愿者聯合會由此誕生。
在博元公益、藍絲帶等民間志愿服務隊的示范引領下,在漢陰志愿聯盟的團結引導下,領航公益、阿里旺公益等一批民間志愿服務隊茁壯成長,全縣各地依托志愿服務站,紛紛建立黨員志愿服務隊、文明單位志愿服務隊、社區志愿服務隊、文化志愿服務隊等各種門類齊全的志愿服務組織,帶動了大批干部群眾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把愛心傳遞給千家萬戶。
創品牌 志愿服務初衷不改
“堅持做公益,我是最大的受益人……”這是漢陰博元公司80后總經理張元江多次在志愿服務培訓分享會上的話語。
總經理只是張元江的身份之一,他最看重的頭銜是——擁有450余名志愿者的漢陰博元公益發起人。這個主要涉及漢陰房地產、酒店和物業領域的企業,在中國好人、道德模范張元江的帶領下,從未停止公益的腳步。四年來,累積開展各類志愿活動500余次,簽發環保倡議書48500余份,向全縣中小學生贈送環保餐具12000余套,愛心桌椅5000余套,投入公益事業資金215萬元。
據他介紹:隨著博元公益“環保公益、扶貧幫困、關愛老人、助學幫教”等志愿服務項目的逐步成熟。現在,他的志愿團隊把做公益當成生活享受,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更強了。
像博元公益一樣,在漢陰志愿聯盟的引領下,經過不懈努力,一支支志愿服務隊,默默無聞奉獻愛心,打造出優質服務品牌。“清涼消暑敬老行動”、“愛心助圓大學夢”、“情暖漢陰•愛聚鳳凰”慈善晚會、“快樂六一•愛心盒子”活動、“中秋團圓愛無限”活動、“隨手拍身邊文明事”等多個公益項目在付諸實踐的同時,形成漢陰志愿服務的特色,在全縣各地蓬勃開展。
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該縣大力推進志愿服務平臺建設。縣城各社區分別成立志愿服務工作站,落實專兼職工作人員,負責對接服務對象、聯系相關志愿者,對志愿者進社區開展活動建立臺賬。廣泛征集服務項目和服務對象,在社區公示欄發布“群眾微心愿”,公開服務站聯系電話、服務項目和時間安排,號召志愿者“點對點”的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實現志愿活動定點服務、菜單服務、主題服務的目標。
“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在漢陰成為一種時尚。教體局、衛生局、文廣局、行政服務中心等單位的志愿服務工作站,積極組織開展心理咨詢、健康上門、文化下鄉、打通最后一公里等特色志愿服務,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時, 縣慈善協會在縣城創立慈善超市,設立慈善救助和慈善義賣專柜,策劃社會志愿項目和募集社會物資,搭建起愛心人士和志愿者常年捐贈平臺,打通扶弱濟困綠色通道,成為該縣志愿服務站點建設的新亮點。
壯隊伍 雷鋒精神最美延續
“一張張可愛笑臉的傳遞、一句句暖心話語的表述,一條條干凈街道的展現……”是對漢陰志愿服務最好的詮釋。
去年9月,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景俊海同志獲悉漢陰宣傳干部為重慶陌生女性捐獻造血干細胞后,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批示:“向姜波同志表示敬意和慰問!這一善舉愛心有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也必將推動全社會志愿服務深入開展。”
方向明晰,才能建強隊伍。漢陰縣成立以縣文明辦牽頭,團縣委、教體局等文明委成員單位為主的志愿服務領導協調機構,搭建志愿服務載體,積極動員社會各階層力量,引導人們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從誠實守信的吳大剛到拾金不昧的“鐵牛”的哥李正銀;從人民好警察劉傳品到把患者當親人的好大夫劉守斌;從身退心不退的好教師李傳文到博元志愿服務的領軍人物張元江……從鄰里互助、扶貧濟困,到各項公益活動、公共救助和城市管理,既有從身邊事做起、莫以善小而不為的舉手之勞,也有扶貧賑災、保護環境、助學幫老等善心之舉。
在漢陰,隨處可見志愿者,隨時都能聽見志愿者的感人故事,濃郁的“雷鋒精神”讓漢陰 “好人”遍及城鄉。目前,漢陰已有“中國好人”4名,陜西好人4名,第四屆省道德模范1名、提名獎1人,安康好人17名,市縣道德模范、優秀志愿者、好媳婦好婆婆、文明小公民等各類好人340余名。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由于各種志愿服務組織的愛心浪潮在山鄉涌動,帶動了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志愿者”。在該縣志愿服務活動、登記、注冊資料中了解到:全縣成立了150余支志愿服務分隊,登記注冊志愿者5400余人,各隊結合實際開展活動800余場次。同時采取“企業贊助一些、單位支持一些、社會捐助一些”的方式,募集愛心捐款300余萬元,對接幫扶困難群體2萬余人。
與此同時,該縣扎實有效的志愿服務工作得到中、省、市各級的充分肯定,志愿者聯合會“青春驛站•鄰里守望”項目獲得首屆全國青年志愿服務大賽銀獎;志愿服務工作經驗在全省會議上進行交流,2名志愿者被表彰為全省優秀志愿者,志愿服務活動多次被省市媒體報道。
建機制 善行義舉遍及城鄉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于外表,更在于精神。是什么撬動了社會公益力量?
縣委書記周永鑫這樣定義漢陰志愿服務:志愿服務不僅是奉獻社會的善行善舉,也是志愿者服務社會,陶冶情操,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徑,更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舉措,作為黨委政府,不僅要高度重視,更要創造平臺、提供服務,讓志愿服務成為促進社會文明的重要力量。
為推動志愿服務活動常態長效開展,該縣劃撥150余平方米公共用房作為志愿聯合會辦公室,配備5萬余元的辦公設施,遴選資深骨干志愿者兼職工作人員,進駐辦公,負責統籌全縣志愿服務力量,建設志愿服務項目庫,協調指導各志愿隊伍做好志愿活動策劃、項目包裝、注冊登記、制度建設、考核培訓等管理服務工作,實現全縣志愿服務有牌子、有陣地、有隊伍、有制度、有資金“五有”目標,形成多項功能于一體的志愿服務組織孵化基地雛形。
在該縣志愿聯盟培訓學習中心,漢陰縣《志愿者服務宗旨和原則》《志愿活動流程》《志愿者注冊(招募)制度》《志愿服務記錄制度》《志愿者學習培訓制度》《志愿服務嘉許回饋制度》《志愿者聯合會章程》等制度成為志愿者培訓教材之一,文化、衛生、環保、法律、助殘、科普、獻血、敬老等志愿服務活動的照片,見證了每一次志愿之旅。
談及志愿服務常態化發展,縣文明辦副主任沈儉介紹:把發展志愿服務工作納入全縣91個單位及10個鎮的年終精神文明建設考核、文明單位創建考核之中,利用“志愿云”系統,為表彰、激勵、回饋提供了及時、完整、準確的記錄依據。堅持每季舉辦大型志愿服務項目培訓和主題志愿活動,近兩年來,2000余名在職黨員、萬余干群主動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如今的漢陰,從縣城到鄉村,從機關、學校到田間地頭到處都響起了“學雷鋒、見行動”的響亮號角。志愿服務已經成為推進幸福漢陰建設、播撒文明風尚的強大引擎和動力,成為助推文明安康建設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