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歐定揚)陜西漢陰縣2015年一千余戶廣播電視戶戶通設備,日前已經發放到不通廣播電視的偏遠山區農戶并全面完成了安裝調試工作,目前這些農戶群眾已經能收聽收看到50余套清晰、精彩的中央和省市廣播電視節目。
漢陰是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長期以來,廣大貧困山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單調,精神食糧匱乏。但自從1998年黨中央和國家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惠民工程以來,漢陰縣山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逐步改善和提高。特別是自2010年新聞出版國家廣電總局在西部貧困地區實施廣播電視戶戶通惠民工程后,漢陰山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有了質的飛躍。
先期的村村通與近三、四年實施的戶戶通,國家已經累計為漢陰發放了30000余套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接收設備,這3萬余套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設備的發放、安裝,從根本上解決了山區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單調乏味的歷史和現實問題。
但機器設備和人一樣也不可能永遠不生病、不出問題和故障。為了讓黨和政府花心血、出巨資實施的這一愛民、惠民、撫民、富民的德政工程發揮出應有的最大效益,更好地服務山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優質通、長期通、永久通”,漢陰縣文廣局積極探索總結出了“縣局主抓龍頭平臺、鄉鎮基層文廣站抓轄區+社會化” 管理的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設備運行管理服務的新模式,從而有效杜絕了在一些兄弟縣區出現的只發放設備,不管服務,設備發放后出現故障無人修理、管理混亂和“村村通、戶戶通”仍然變成“村村不通、戶戶不通”的尷尬局面。
漢陰縣文廣局探索的“縣局抓村村通、戶戶通平臺管理,依托鄉鎮基層文廣站抓轄區管理服務+社會化多方服務”這一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管理服務新模式,有效確保了該縣3萬余戶村村通、戶戶通廣播電視設備的正常運行,使近20萬山區農村群眾享受到了豐富多彩文化大餐。這正是“小小鍋子房上架,衛視信號進了家。熒屏精彩又豐富,農戶家家樂開花。學好技術和文化,了解政策與國法。
廣電村村戶戶通,助農騰飛騎快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