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李臘 孫娜)近年來,漢濱區張灘鎮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緊扣“半島新區、康養張灘”發展定位,扎實推進“1251”總體工作思路,以“硒養、醫養、水養、綠養、文養”“五養”融合為路徑,統籌推進產業發展、環境整治、文化惠民和基層治理,走出一條具有張灘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2025年,全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億元,同比增長15.6%,培育“五上”企業1家,多項工作實現新突破。
項目提速,夯實發展根基。張灘鎮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在211國道“千萬工程”示范線建設中,創新建立“黨政主抓、專班推進、全員下沉”工作機制,實行項目建設與人居環境整治同步規劃、一體推進。成立由黨政主要領導擔任雙組長的攻堅指揮部,下設項目建設、拆違治亂等10個專項專班,通過“早調度、午跟蹤、晚清零”工作法,確保指揮體系高效運轉、工作責任層層壓實。
50名干部下沉一線、包戶到人,連續駐村督戰30天,累計召開現場辦公會60余次,化解矛盾問題30余件。經過集中攻堅,張壩路4公里道路由5米拓寬至8.8米,奠安村通村路全面提升為8米寬瀝青路面。同步推進黃洋河畔環境整治,鋪設污水管網1.2公里,新建停車場8處,新增停車位100余個。立石村55戶農房通過風貌改造變身“江景院落”,全鎮累計完成272戶基礎農房改造、46戶宜居農房升級。
產業融合,激發振興動能。張灘鎮立足資源稟賦,大力盤活閑置資源,培育特色業態,推動產業多元化融合發展。田灣社區500余畝柑橘園通過“線上直播+線下采摘”模式煥發新生,“張灘柑橘”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畝產收益達2萬元至3萬元,帶動80余戶果農增收。在王灣村、雙井村、奠安村累計流轉580畝閑置土地,引進中公實業公司實現規模化糧油種植,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約30萬元,帶動80余戶農戶實現家門口就業;余灣社區推廣“大豆玉米復合套種”模式,成功承辦全區糧油種植現場會;東溝村形成香菇種植、水產養殖和林下養雞多元業態,“菇滿園”基地年產菌棒10萬棒,帶動52戶群眾增收。
依托富硒水資源優勢,總投資1.2億元的綠水古泉健康飲用水項目年產能超15萬噸,產品暢銷省內外,年產值達1.5億元。充分挖掘奠安塔旅游資源,培育5家特色農家樂,發展夜市經濟,有效帶動夜間消費。通過舉辦“星光納涼夜”、文旅促消費、送戲下鄉等活動,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文化惠民,滋養鄉村底蘊。張灘鎮以“文共體”建設為抓手,構建“1個分中心+6個子中心”文化服務網絡,全力打造“15分鐘文化圈”。中心社區農家書屋獲評“全國最美農家書屋”,創新推出的“學而有禮”志愿服務項目,有效激發村民閱讀熱情。
在服務供給上,將“需求清單”轉化為“服務菜單”,傳統節日期間開展義寫春聯、競猜燈謎、四季村晚等民俗活動,暑期開設“藝韻鄉村”免費培訓,“安康花鼓子”“八岔戲”等非遺課程場場爆滿。培育6支文化社團、150余名鄉土文化能人,創作村歌《安康城東新余灣》、快板《城東新張灘》等特色文藝作品。
治理增效,筑牢善治根基。面對城東新區開發建設帶來的治理挑戰,張灘鎮創新構建“一站式矛調中心”與“民情小臺賬”聯動體系,整合平安法治辦、司法所、人民法庭、派出所等部門力量,搭建鎮級大綜治工作格局。成立由黨委書記任組長、鎮長任副組長的矛盾糾紛調解管控領導小組,全面推行科級領導每日坐班接訪機制,依托村“兩委”班子、網格員等力量,聯動“兩代一委”、村級法律顧問等調解資源,每月常態化進村入戶走訪,按社會治安、土地征收等八大類建立“民情小臺賬”,形成問題收集、研判、辦結、反饋、歸檔的全流程閉環管理。
通過常態化開展大接訪、大走訪、大化訪活動,切實將“上訪”變“下訪”。制度推行以來,共收集民情意見304條,全部辦結,解決典型問題13例,化解信訪矛盾68起、積案12件,接訪500人次,召開協調會17次。今年以來,全鎮收集各類線索問題225條,化解223條,化解率達99%,“12345”熱線工單滿意率達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