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胡子新
為切實解決留守困境兒童關心關愛問題,漢濱區深入開展孝義家庭建設,深化兒童關愛融合工程,為全區社會治理注入溫暖底色和幸福成色。
做深孝義家庭建設
該區認真做好宣傳宣講樹新風,聯合市婦聯在安火路社區建設“家庭家教家風”主題街區,打造孝義善舉文化長廊。用好“漢水木蘭”微信公眾號,積極轉發市婦聯“凝聚家力量 家風故事接力”相關專欄,展播各級最美家庭事跡,展播漢濱區“孝義家庭”7期。
為進一步移風易俗破陋習,該區開展“抵制高額彩禮 倡導文明婚俗”主題文明實踐、“緣聚七夕·青春友約”單身青年交友聯誼會、結婚登記戶外頒證基地揭牌暨首屆戶外集體頒證儀式等活動。
培樹孝義家庭,在傳統節日,組織巾幗志愿者開展“迎新春 送溫暖”“粽香迎端午 共話好家風”“濃情中秋傳家風 巧手插花度佳節”等家庭文明建設主題活動10余場次。持續開展“最美家庭”“清廉家庭”“五好家庭”等群眾性家庭文明建設活動,培養選樹最美家庭和好婆婆、好媳婦等先進典型,培樹了朱曉紅、馬英等孝義家庭典型。
做優志愿服務品牌
打造“護心行動”服務品牌,區婦聯構建“1+3+N”服務模式,即以心理關愛為核心,建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村)家長學校、線上線下咨詢平臺三大載體,延伸出心理輔導、安全教育、品格教育等6大類專項服務。在全區60余所學校設置“心靈驛站”,在54個村(社區)建設家長學校,按照“專家駐點+志愿者輪值”的方式,累計開展主題活動1227場。
為辦好“家長學校”陣地,該區以安康中心城區和各鎮(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為核心,規范建設“家長學校”陣地,制定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常態化開展未成年人教育和關心關愛活動。區婦聯開展的“秦女子禾苗課堂”、老城街道培新社區開展的“我是孝義接班人”和關廟鎮吳臺社區開展的“我是小小書法家”等未成年人活動,深受家長和兒童喜愛。
開展“紅色研學+”活動,組織困境留守兒童參與紅色教育、家風館、博物館、科技館等體驗活動,覆蓋兒童300人次。在不斷深耕志愿服務的同時,漢濱區婦聯在2024年全市志愿服務評選中獲得二等獎、全省志愿服務評選中獲優秀獎。
做實困境兒童關愛
該區組織婦聯、民政等部門完成全區困境留守兒童的全覆蓋摸底,按照困境留守兒童家庭的實際情況,實施ABC等級劃分體系(A級高風險、B級中風險、C級低風險),經過三輪數據篩查,構建了包含1431名兒童的動態數據庫。
依據數據庫和等級劃分體系,漢濱區婦聯積極動員女性參與“愛心媽媽”,精準結對幫扶。按照“招募—培訓—匹配—評估”四維工作流程,形成了覆蓋A級高風險的370對穩定幫扶關系,目前已開展結對關愛慰問活動50余場次。“愛心媽媽”包含心理輔導師、教育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專業人員占比達45%。
啟動了漢濱區“愛心媽媽”結對關愛留守困境兒童三年行動,建立了“四單制”服務機制(兒童點單、婦聯派單、志愿者接單、社會評單),累計完成幫扶需求173項;打造“六個一”關愛機制(見一次面、打一次電話、實現一個微心愿、一封手寫信、一次愛心慰問),將物資幫扶與精神關愛相結合,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服務,多名受助兒童的心理健康測評優良率得到顯著提升。構建“婦聯+”多元協作關愛體系,區婦聯等15個部門印發了《漢濱區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形成聯席會議制度,整合教育、民政等部門的多項政策資源,增強了關愛服務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守護童年,不僅需要傾注關愛,更需要培厚其生長的精神沃土。漢濱區正努力讓“家”的溫暖穿透留守的陰霾,讓孝義的土壤滋養每一株需要呵護的“禾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