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亞君
“我從家里走路幾分鐘就能到公司,中午公司還管飯。在這兒上班,比我之前在外面打工強多了。”漢濱區建民辦長嶺誠信路社區居民王俊勤說。
作為社區首批入職樂秦佳玩具公司的員工,王俊勤和丈夫兩人都在公司上班,每個月加起來能有六七千元的收入。長嶺誠信路社區有脫貧群眾998戶4774人,是我市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社區。為了讓搬遷群眾在“新家”有“新業”,社區先后引入樂秦佳玩具公司等4家社區工廠,提供了1300多個就業崗位。
就業和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和關鍵。今年以來,漢濱區把推進產業就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抓手,堅持產業至上、就業優先,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認真做好“產業+就業”兩篇文章,千方百計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全力推動鄉村產業科學發展,一幅產業興旺、群眾安居樂業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漢濱大地徐徐展開。
強化政策賦能 培育特色產業
近日,安康盤龍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魔芋加工廠進入試運營階段。在加工廠內,從農戶家收購來的魔芋堆成了小山丘,工人們正忙著搬運成袋的魔芋,一袋袋沉甸甸的新鮮魔芋正源源不斷地被運送到現代化生產線上。
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800余萬元,日可加工鮮魔芋5噸,進一步提升了魔芋產品的附加值,解決了當地及周邊種植戶魔芋銷售難題,吸納當地村民就近務工。“企業成立于2017年,以前主要是從事魔芋種植,今年開始,我們開始生產魔芋豆腐、魔芋即食面等產品,還拿到了政府魔芋產業獎補資金,這對企業來說是非常大的支持,我們更有信心把這項產業做大、做強。”公司負責人王武菊說。
悠源魔芋
在真金白銀的政策激勵下,經營主體和農戶種植魔芋積極性高漲。2024年全區新增魔芋種植1萬畝,新培育區級魔芋種芋示范園21家,新建現代化魔芋預制菜食品加工廠1200平方米,預計魔芋產業實現年綜合產值15億元。
漢濱區按照“鏈主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加快形成鏈主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三級良種芋繁育供給體系。以悠源魔芋、巴山佳芋、康安魔芋3大魔芋食品加工企業為龍頭,以中原順清、五里盤龍山等10個市級魔芋園區,流水明燕升啟、茨溝建川等18個區級魔芋園區,黃鞍志鑫、白馬石等57個魔芋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支撐,通過土地流轉、園區務工、庭院栽培、訂單收購、技術服務、生產托管、電商幫扶等多種方式,引領帶動5萬戶農戶發展魔芋產業。
五里鎮白馬石魔芋基地
漢濱區連續四年每年籌措超過1億元,圍繞主導產業帶動、特色產業支持、富硒有機培育、品牌戰略促銷、庭院經濟補充、農文旅融合等方面,制定《漢濱區推進鄉村振興產業提質增效獎扶辦法》,按照“四個一批”的要求,全力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聯農帶農。全區現有農業園區285個,帶動脫貧勞動力就近就業6300余人。累計向3.96萬戶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發放小額貸款4.1億元,把脫貧群眾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
緊盯群眾增收 帶動就業創業
11月29日,漢濱區零工市場(江南站)揭牌成立,正式對外營業。營業當天,工作人員耐心為前來應聘的人員介紹崗位要求、用工環境、薪資待遇等情況,不少求職者現場體驗了AI智能刷臉求職機的操作流程。靈活務工人員黃女士之前一直通過熟人介紹找工作,起早貪黑不說工資也沒有保障,這次來到零工市場,她很快找到了一份家政工作。
漢濱區零工市場
為拓寬漢濱區就業新渠道,破解“馬路市場”信息發布、用工對接、權益保障等方面難題,從2022年起,漢濱區率先在全市推行零工市場試點建設,采取“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運行模式。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零工市場2家、零工驛站1家。目前零工市場服務群眾近2.3萬人次,實現靈活就業7000余人。
漢濱根據全區產業發展需求和群眾就業需求,針對脫貧戶、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等重點群體,開展裝飾美工、修腳師、芳香保健按摩師等專業(工種)培訓,促進勞動者提升能力水平,逐漸向創新型、技能型轉變,2024年共計開展各類技能培訓及創業培訓5641人,其中脫貧戶1451人。同時,把培育勞務品牌作為穩定和擴大勞動力就業的重要抓手,今年12月,“安康美廚”“安康家政嫂”勞務品牌成功入選陜西省省級勞務品牌。
“安康美廚”“安康家政嫂”勞務品牌成功入選陜西省省級勞務品牌
“有了這10萬塊一次性創業補貼的支持,大大減輕了我的創業壓力,給我增添了創業的信心和動力。”瀛湖鎮湖心村村民楊漢喜說。漢濱區跟進國家、省市部署,落實階段性穩崗擴就業政策,執行好助企紓困政策,用真金白銀兌現政策“紅利”,2024年全年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18億元,落實一次性創業補貼52人26萬元,一次性交通補貼38833人1820.21萬元,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補貼21人6.79萬元。
為了全面落實促進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穩崗就業政策措施,漢濱建立區、鎮、村三級就業服務體系,健全實名制就業臺賬,通過勞務輸出穩崗、社區工廠帶動、“三區”(中心城區、五里工業集中區、現代農業園區)就近吸納、公益性崗位兜底、技能培訓助力、零工市場擇崗等措施。漢濱區建成各類新社區工廠141家,實現了入住戶以上易地搬遷社區工廠全覆蓋,累計帶動就業1.32萬人次,人均月收入2500元以上,創新探索“總部企業+社區工廠+家庭工坊”模式,有力促進了群眾增收。
加快農旅融合 助推鄉村振興
眼下,雖已進入寒冬時節,但在漢濱區大竹園的東旭茶園里,卻是一片火熱的忙碌景象。幾十個工人正在茶園里修枝、施肥,一群小學生正在研學實踐教室內了解茶文化及茶藝。
漢濱區東旭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單林江介紹:“冬季是旅游淡季,但我們最近也很忙。景區的觀光步道剛完善好,接待大廳正在改造,茶園管護也進入了關鍵時期。”茶園管護不但有助于提高茶葉的產量與品質,還為大竹園鎮的群眾創造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我常年在茶園務工,一年下來能賺兩三萬元。”正在茶園內施肥的村民龔興能說。
學生到東旭茶莊研學
漢濱區東旭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公司先后在大竹園鎮大竹園社區、糧茶村、二聯村流轉土地600余畝,打造集茶葉生產、加工、銷售、茶文化于一體的現代綜合農業園區,大力發展“茶旅+民宿”“茶旅+研學”“茶旅+康養”“茶旅+露營”等茶旅融合新業態。今年上半年,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園區務工、訂單收購、返租倒包、入股分紅等模式, 帶動875戶農戶增收, 其中已脫貧戶201戶,人均年增收3560元,3個村集體經濟分紅增收30萬元。今年以來,景區接待各類旅游研學活動20余場次,接待游客2萬余人。
近年來,漢濱區大力實施“旅游+農業”“文化+農業”“品牌+農業”發展戰略,依托轄區獨特的旅游資源、茶葉產業和歷史文化優勢,堅持謀全域、重特色、強引領,逐步走出了一條茶旅、農旅、文旅“三旅融合”發展之路。依托285個現代農業園區,積極拓展鄉村旅游、民宿、農家樂、研學等產業,推進了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加快了鄉村振興步伐。
通過培育茶葉龍頭企業,不斷吸引外來客商投資,加大茶葉品牌推廣推介,使漢濱茶葉走向北京、西安、武進等地。大力實施茶園基礎設施及景觀服務接待設施建設,培育開發精品休閑觀光茶園、茶文旅休閑地等。2024年茶園總面積22.16萬畝,總產量9800噸,實現產值20.2億元,帶動受益群眾5000余戶,戶均增收1500元。
今年以來,漢濱區聚力“守底線、增動力、促振興”主線,結合區域實際,千方百計激活政策、資源和區位優勢,持續釋放漢濱高質量發展潛力和活力,努力開創縣域經濟發展新局面。2024年上半年,漢濱區生產總值200.48億元,增長4.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03元,增長4.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05元,增長7.5%。2024年度全區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17159元,較上年增長12.9%。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擔當作為,持續做強特色農業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力打造區域經濟新業態,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漢濱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小龍說。
(本片均由漢濱區融媒體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