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宋孝波 張恒 王瑤
漢濱區沈壩鎮橋頭村合作社負責人、村支部書記方益平終于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村子建設蠶絲被加工的技術難題得到解決。
幫助方益平破解蠶絲被加工技術難題的是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周文林,也是國家科技特派團派駐漢濱進行技術幫扶的專家之一。
方益平所在的沈壩鎮橋頭村位于漢濱區西北方向,生態良好、氣候適宜,興桑養蠶歷史悠久,蠶桑產業成為橋頭村的支柱產業。
然而蠶桑產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單一的“桑——蠶——絲”產業模式,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抗風險能力差……橋頭村蠶桑產業發展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以前桑樹長勢差,蠶苗成活率低。桑園缺乏技術指導,飼養不科學、管理也不到位。”回想起橋頭村初期發展蠶桑的坎坷經歷,方益平也頗有感觸。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不甘心的方益平為了夯實技術基礎,借助國家科技特派團科研力量這股“東風”,鏈接資源,拜專家為師,終于啃下養蠶技術這塊“硬骨頭”
2023年12月14日,周文林老師走進橋頭村,為桑蠶養殖戶培訓了桑樹種植、蠶種選擇、蠶病防治、蠶繭采集等專業知識,同時,周文林研究員所在的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向橋頭村捐贈優質桑苗1萬株。
3月11日,在周文林老師的協調下,村上的蠶桑養殖大戶、技術骨干走進浙江省湖州千思絲綿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神絲綢家紡有限公司等蠶絲被企業現場考察,開闊眼界,學習蠶絲被生產加工技術,破解合作社蠶絲被加工中存在的技術難題。
3月25日,方益平作為陜西省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來到桑園里,為村民們詳細講解桑苗田間管理的相關技術知識。方益平也是遠近聞名種桑養蠶的“好把式”,更是農民身邊的“土專家”。
……
截至目前,橋頭村按照“黨支部+資源共享+產業聯盟”的模式發展蠶桑產業,成立了5家蠶桑養殖專業合作社,全村桑園面積已達1300畝,建成標準化養蠶室3處2000平方米,年養蠶800張,蠶繭產量達3萬公斤,年產值達130萬元。同時,建起蠶絲被加工作坊1處,年生產蠶絲被2000余條,綜合產值達600萬元,生產的“圣葉夢”牌蠶絲被進入2020年第五屆國際絲綢博覽會展銷,深受市場歡迎。
“有了周老師他們這些專家團隊對養蠶技術的指導,我們發展產業的底氣更足了。一棵桑樹、一只蠶繭、一根蠶絲,一定會成為我們橋頭村致富的希望。”方益平看著一排排抽出嫩芽的桑樹,更加堅定起蠶桑產業發展的信心。
時間的書頁不斷掀開,發展的命題日新月異。一枚小小的蠶繭,一片小小的桑葉,富裕了一方百姓,更串聯起鄉村產業振興的新圖景,科技特派團的幫扶解開了蠶桑產業發展的密碼。
像橋頭村這樣的傳統蠶農在科技特派團的幫扶下找到增收新路子不是個例。2022年以來,選派到漢濱區的國家科技特派團專家們,圍繞漢濱區油菜、蠶桑、生豬、茶葉、中藥材五大主導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點、堵點,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專題講座、現場講解、示范服務、參與帶動等開展精準幫扶。
借助科技特派團科研力量,漢濱區成功申報部省聯動項目——《漢濱區蔬菜產業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實現了漢濱區承擔國家研發項目零的突破,研究開發蔬菜、畜牧、茶葉、蠶桑等新產品50余個,轉化科技成果(專利成果)10余項,改良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百余個,良種良法科技覆蓋率大幅提高,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