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宋孝波 陳雅欣 黨發金
瀛湖側畔,一棟棟民宿拔地而起;林中山坡處,木耳香菇茁壯生長;果蔬大棚里,一張張笑臉喜迎豐收……在漢濱大地上,勃勃生機不斷迸發。
近年來,漢濱區聚焦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采取合作經營、產業帶動、村企合作等形式,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持續推動鄉村振興開新局、譜新曲,全區城鄉面貌日新月異,民生福祉不斷增強。
初春的早晨,一抹陽光穿過云層照進美麗的瀛湖湖面,煙波浩渺,波光粼粼,風光無限。
走進漢濱區漢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極具風格的民宿點綴于田野間。“村上山也美、水也凈,我們把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吸引來游客,村民們都吃上了旅游飯。”對于村上翻天覆地的變化,瀛湖鎮火星村黨支部書記唐甲兵歷歷在目。
憑借距離城區近、生態好、有瀛湖的優勢,漢濱區漢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懷生敏銳地抓住發展的先機;鹦谴寮w經濟股份合作社先后將上級扶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投入該公司,公司將農戶老房子改造成獨具特色的民宿小院,打造觀景臺、盆景園等特色園區,現擁有客房20余間,可接納游客50余人次,每年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獲得收益分紅13萬余元。
人氣旺了,村鎮活了。火星村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盤活閑置資源,提升產業內涵,把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融為一體,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呈現出一片生態美、產業興、群眾富的新景象。
“我們將繼續發揮火星村依山傍水的優勢,盤活閑置資源,打造‘茶旅融合’品牌,端穩集體經濟增收的‘飯碗’。”唐甲兵介紹,園區每年吸收周邊就近務工群眾500余人次。目前,火星村已引入民宿企業1家,流轉老舊民宅2處,村民人均收入從2021年的14000余元,提升到17000余元。
同樣火熱發展的還有大河鎮大坪社區。沿著蜿蜒的山路,走進大河鎮大坪社區陳梁溝中,一根根菌棒呈“人”字型交叉豎立,整整齊齊地排放在一起,朵朵木耳爭相 “探頭”享受“日光浴”。大河鎮大坪社區黨支部書記唐紀長早早地就趕往木耳種植基地,查看木耳長勢。
“今年木耳長勢不錯,4月份左右就可以采摘售賣。”唐紀長介紹,基地種植的是段木木耳,口感好,深受市場歡迎。大坪社區有種植黑木耳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僅一次種植兩年收益,而且采摘周期長,從4月份一直要采摘到11月份,今年經營的2萬棒木耳,預計年產值在35萬元左右。
“這種生產方式省時省工,不需要過多投資,無過高技術要求,具有勞動能力就可以采摘。”唐紀長談起木耳種植,頭頭是道,“這個是耳棒,十多天翻一次。釘好菌種的耳棒不僅要保證透氣,還要接觸到地面的潮氣。”
大坪社區陳梁溝山大溝深、海拔高、氣溫低,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早年間就有林下木耳、香菇等菌類種植歷史,但由于種植零星、混亂,栽培技術落后,廣種薄收、種性退化、品種混雜,故未推廣成功,獨特的山地林木資源優勢沒有發揮顯現出來。
為了發揮好山林優勢,大坪社區多次商議,以“發展林下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為出發點,按照“基在農業、惠在農村、利在農民”的基本方針,2023年7月注冊成立安康光之子農林產業開發有限公司,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占股35%,預計每年收益在10萬元以上。
“種植業周期長、風險大。但農村處處是寶,只要用心、耐心和細心,產業一定能發展好,村集體經濟一定能壯大。”說話間,漢濱區農業農村局派駐大坪社區第一書記張劍也走進基地,看著根根菌棒,信心十足地說。
自2022年啟動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以來,漢濱區制定了《漢濱區加快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制度,累計整合各類資金13.62億元注入全區354個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用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截至目前,全區2023年村集體經濟實現經營收益合計6971萬元,平均每個村(社區)年收益19.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