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宋孝波 胡鑒 陳夢夏
一抹陽光穿過云層,照進安康東湖湖面,煙波浩渺、波光粼粼,初春時節的漢濱區石梯鎮青套水畔,風光無限。
“啰啰啰,吃飯嘍!”飼養員提著桶,掂著勺,一邊吆喝著一邊撒下專門配置的玉米、米糠和麥皮等。
走進石梯鎮青套村八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園區的散養區域,一頭頭野梅香豬正在悠閑地散著步。在繁育區,豬舍的母豬分娩欄中,一群小豬崽正擠在豬媽媽的肚皮下用力地咂著奶水,搖頭擺尾的樣子煞是可愛,側身靜靜臥著的豬媽媽膘肥體壯,十分溫順。
據了解,該合作社于2018年規劃打造,先后種植柿子、碧根果、大豆和小麥等作物,規劃面積約700余畝。同時園區中還建設了養殖園區,打造30余畝的散養區域,配置專業化豬舍、飼料加工房、消毒通道、給水池等,用來飼養野梅香豬。
“這種豬的品種為野豬、梅香豬和太湖豬的雜交品種,叫野梅香豬,也稱‘跑山豬’。”青套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負責人劉孝寧說。
萬事開頭難。青套村山大溝深,可耕種面積少,在發展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這條路上,劉孝寧帶著村民們不斷探索,逐漸形成了以種植養殖結合的發展模式。
“用簡單實用易掌握的方式讓群眾參與產業發展,增收致富。以前想通過養羊或者養牛來發展產業,但很多群眾牛羊養殖技術、資金方面存在短板。”劉孝寧笑著說,最終他和其他村干部召開會議研究,確定發展群眾熟悉易掌握的“跑山豬”產業發展。
由于純生態放養,生長周期至少在12個月,喂養主要以玉米、米糠和麥皮等,“跑山豬”除了吃、喝、睡,都在山坡上自由活動,不易生病,肉質較為細嫩,瘦肉含量高,相應的經濟效益也高于普通豬。
“豬崽飼養到50斤以上,就到散養區放養,每頭豬可以養到300斤。這種豬肉口感好,深受市場消費者歡迎。現在散養數量有800頭左右,第二批豬仔成熟后,我們也會進一步擴大散養區域。”正在說話間,劉孝寧的電話響起,原來福建的一位客商在品嘗到豬肉后,決定要購買一批豬肉。
為了拓寬銷路,讓更多消費者了解“跑山豬”。1月20日,石梯鎮青套村舉行“游水韻石梯·品長壽家宴”暨跑山黑香豬推介活動,合作社與上海等地簽訂100頭“跑山豬”的購銷合同。
帶著群眾一起干,一起增收致富。作為村民的領頭雁,劉孝寧始終沒有忘記為群眾謀幸福的職責和使命。合作社還將豬仔分為不同型號,發放給村民進行飼養,根據群眾意愿,以成熟后再進行回收等方式實現效益最大化。
“吃的生態糧,喝的富硒水。肉質有嚼勁,營養豐富。肉口感好、好養。我去年養了一頭,今年能賣3000多元。春節過后我還想養幾頭。”吳傳錄就是“跑山豬”的養殖戶,2023年在養殖上受益,后期的發展信心更加足了。
如何讓“跑山豬”的銷路更加暢通?這是合作社面臨的又一大難題。
春節前,劉孝寧通過邀請網絡“大咖”帶貨直銷、專賣店銷售等多種方式,拓寬了銷售渠道。對于未來銷路發展,他還是信心十足。
“下一步,我們將采用客戶認領的方式來拓寬銷路,把普通耳標換成電子耳標,再加裝一套遠程視頻,讓每一個客戶了解到認領的‘跑山豬’生長動態,打消他們的疑慮。”劉孝寧一口氣說出未來的計劃。他通過查閱資料、外出考察等方式吸取了類似村產業發展經驗,決定利用區域的資源稟賦,提升飼養場的智能化,讓更多的客戶了解、認可“跑山豬”,增加群眾經濟收入,讓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
截至目前,青套村八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陜西東興福瑞實業有限公司簽訂5萬元購買意向書,福建、上海等各地客商紛紛表示要來參觀考察。
“歡迎大家品嘗我們青套的‘跑山豬’,來實地轉轉看看,品嘗不一樣的‘跑山豬’豬肉。”劉孝寧通過網絡向各地客商、消費者發出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