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柯賢會)漢濱區近年來以非公企業發展作為黨建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以“四聯融合”將非公企業凝聚在黨旗下,推動非公企業駛入發展快車道,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建強“組織鏈”,打造“核心引擎”。按照“一所一站”原則,在全區27個市場監管所掛牌成立非公黨建工作指導站,配備57名黨建指導員,全程指導各自轄區黨建工作。在全區范圍內推進非公黨建信息收集二維碼系統,動態管理黨組織和黨員情況,實現黨建工作信息化。將金州路、漢城國際2條街道,紅河建設、江南燃氣、萬友超市等8個企業和安運司、寶業等8個市場打造為非公黨建示范街區、示范點和示范市場,形成一批可看、可學、可復制的非公黨建標桿,在全區推廣,達到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為非公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優化“產業鏈”,鑄就“匠心產業”。將黨建工作與行業發展深度融合。推行“非公黨組織+行業組織”模式,構建以非公黨委為統領,以行業黨建黨組織為龍頭,以產業鏈、商圈市場、商務樓宇等為支點,形成“黨建組織+產業發展”工作新體系。結合漢濱實際,培育醫藥、食品、茶葉、養殖、科技、燃氣、建設等非公龍頭產業,全力推介和打造瀘康酒、龍王泉、芋硒王、陜茶一號、漢濱米核桃等地方品牌,培育一批非公經濟品牌,帶動行業發展壯大。組織非公企業參觀交流,做到資源聯享,促進上下游產業合作,延長產業鏈,優勢互補,降低經營成本,為非公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物質保障。
聚集“人才鏈”,提供“貼心服務”。依托工業園區、商業街區、連鎖企業等產業聚集區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數字經濟及若干個先導產業,推進高能級載體平臺建設,不斷提升產業集聚能力和人才承載能力,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支持非公企業與高校院所在人才培養、技術攻關、項目研發上深入合作,為優秀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積極發揮黨管人才優勢,大力推進多方向、全方位的培養模式,堅持“將骨干人才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骨干”的理念,不斷激發非公企業的人才優勢,為非公企業健康發展儲備紅色能量。
擴大“效應鏈”,推動“愛心奉獻”。精心選派非公企業結對開展鄉村振興幫扶活動,幫助基礎薄弱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擴大農企利益聯結范圍,放大聚合互促共贏效應,展現非公黨組織擔當風采。組織非公黨組織和黨員,對困難群眾開展幫扶和獻愛心活動,積極為黨和政府分憂解難。在非公黨員隊伍當中開展“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主題活動,推行黨員示范店、黨員示范崗、黨員責任區,有序組織非公從業群體,特別是黨員職工在文明城市創建、基層治理、鄉村振興、平安建設、安全生產等方面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形成磅礴力量,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非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