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梁麗娜
李聰就職于安康市老干部活動中心(安康老年大學),2021年她遞交了駐村申請書,向組織主動請纓到漢濱區吉河鎮礦石社區擔任駐村工作隊員。
卸下紅妝,帶上使命,她不怕苦、不怕累,用真心、熱心、耐心譜寫著一名駐村工作隊員的奉獻之歌。
建強組織的帶頭人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級黨組織建設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駐村伊始,李聰就把建強支部堡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第一抓手”,與村委干部一道完善了礦石社區各項管理制度及監督機制,建立健全了黨務、村務公開制度,村級管理實現了規范化、制度化、公開化。
她還通過主題黨課、微信小講堂、會議直播、入戶宣講等多種方式,帶領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以線上+線下的形式進行理論學習。全年共組織召開支委會12次、支部大會4次,開展支部集體學習6次。舉辦“七一”、黨的二十大精神等專題黨課4期,組織全村黨員干部與市老干活動中心黨支部聯合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積極培養后備力量,接納預備黨員1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4名,基層“新鮮血液”得到及時補充,基層黨組織的根基不斷夯實。
剛到社區時,面對嚴重滯后的基礎設施建設,李聰和其他駐村隊員積極協調爭取資金近70萬元,修建產業路及園區河堤8.6公里。整合社區標準化活動室和農村“老年幸福院”項目,改造提升社區活動室,建成社區便民服務大廳,創造更加方便群眾咨詢辦事的辦公環境。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牽頭,村民自愿籌資30多萬元對重點民生工程及公共設施進行改造建設,先后進行了林耕道硬化亮化,村內道路、公共空坪硬化,村內亮化、綠化工程改造,垃圾收集站、宣傳欄建設,空心房、旱廁拆除等。
為民解難的知心人
駐村后,李聰迅速進入工作角色,通過到群眾家里調查摸底、宣講政策、填寫報表……她把礦石社區的居民居住情況、外出人員情況、低保戶、五保戶、殘疾戶等情況都詳細地記錄在了工作手冊里。一年多來,她累計為社區居民解決急難愁盼問題30余件,對全村236戶脫貧戶完成2次遍訪,累計走訪一般農戶540余戶。精準落實就業幫扶政策,資助貧困學生3名,爭取幫扶資金12萬元,幫助1230名外出務工脫貧群眾申請了就業補貼,人均增收300—500元。
2022年7月的一天,李聰在駐村走訪群眾中了解到,監測戶16組居民趙永勝家生活有困難。趙永勝家中7口人,夫妻均已70多歲,沒有勞動能力,兒子左眼失明,孫女屬語言智力多重二級殘疾,兒媳承擔著照料一家老小的重任,全家的經濟來源都落在兒子趙萬茂一個人身上。由于眼部殘疾,他也只能在城里的建筑工地上打打零工,家庭收入很低,導致孫子趙代明連上學的基本費用都難以保障。
看到這樣的情況,李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通過她的積極協調,安康市老干部活動中心(安康老年大學)及時撥付了3000元專項資金,用于長孫趙代明的入學費用。她跟南溪公司溝通,讓其兒媳周國芳擔任了公司縣級公路的保潔員,每年有一萬元的收入,給其孫女趙筱雅申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年收入增加8256元,加之趙萬茂閑時打零工收入,一家人的收入得到翻番,家里的經濟狀況得到很大改觀。
她把關系群眾的每一件“小事”都當做“大事”來辦,成為群眾心里的“貼心人”“暖心人”“知心人”。
鄉村發展的引路人
隨著駐村工作的深入推進,李聰意識到,要想讓更多的脫貧戶家庭收入進一步增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還是要積極發展產業,她和工作隊其他戰友一起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在安康市老干部活動中心(安康老年大學)的積極引導和大力支持下,她帶領村兩委班子深入進行市場調查、研究和分析,以高標準打造千畝拐棗示范園為重點,發展林果主導產業。依托向陽合作社和社區集體經濟組織,打造了2400畝高標準拐棗園區;利用福灘河中游土地資源發展稻田養魚;落實“穩糧、擴豆、增油”,支持種植大戶流轉土地種植油菜、大豆、玉米等糧油作物;實施消費幫扶,協助拓展銷售渠道,提高社區特色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促進主導產業健康發展,實現每年收購拐棗5萬公斤,釀酒1.5萬公斤。
目前,社區內的毛絨玩具廠、向陽合作社、淡水硒谷、鑫樞園等園區企業就近優先吸納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務工,日常務工人數85人左右。
除此以外,駐村幫扶期間,她高度重視村居環境整治,積極推進社區環境整治工作,不斷加強對45名公益崗的工作培訓,制定了環境衛生考評制度,在村委會懸掛環境衛生“紅黑榜”,并堅持每周實地走訪檢查各組衛生狀況,嚴格按照標準考核評比,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反饋并進行通報,督促各組立行立改。
巾幗不讓須眉志,爭當群眾貼心人。如今,李聰依舊忙碌地穿梭在礦石社區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她擔當實干、為民務實的精神,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無時無刻不在浸潤著當地群眾的心田。她的足跡遍布了社區的每一個角落,也走進了每一位群眾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