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汪海玉
一吃過午飯,家住漢濱區新城街道教場社區的老黨員胡慶榮就叫上早已約好的幾位鄰居,來到社區的沉浸式智能社區平臺。
“這個平臺根據社區街巷分布、人口居住和社會治理等工作需求,綜合考慮重點人、地、事、物、組織等要素,將社區科學劃分為29個重點區域,同時將社區‘網格’與‘警格’深度融合,將社區工作人員與公安民警合理搭配,定崗定責,實現社區‘一域一警’高配置。”胡慶榮高興地為老鄰居們介紹。
教場社區轄區面積1.2平方公里,居民15135人,流動人口1萬多人。白天居民大多不在家,為了方便與居民溝通,社區黨支部充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技術,實行網格化管理,61處點位配61個智能音柱、120個高清攝像頭,網格員和社區工作人員、片警實現線上線下24小時與居民不間斷聯絡,成功打造了“支部統領、多方聯動、共治共享”的紅色物業智慧管理服務體系。
胡慶榮和鄰居又來到“黨性微校場”,一組黨史問答題通過大型投影設備投射在地面上,每答對一道題,老人們都隨著光標往前跳躍著:“在這里,我們既能學到知識,又能和老伙伴們互動娛樂,感謝社區為我們這些退休老同志做了這么多有意義的工作!”
社區副主任彭濤說:“我們每天通過智能平臺,能夠準確了解活動中心的使用情況,形成‘千里眼’‘順風耳’與‘鐵腳板’走訪等方式的有機結合。針對轄區矛盾糾紛、安全隱患、信訪案件等問題,將網格員人熟、地熟、情況熟的本土化優勢與民警懂法律、講政策、會調解的專業化優勢相結合,做到糾紛不升級、矛盾不擴大、服務不缺位。”
此外,該社區智能化管理網格員和民警相輔相成、互相配合,把“零距離為民服務”落實落細,將為民觸角延伸至群眾身邊,通過“精細到人”的入戶走訪、見面詳詢、管理服務,廣泛了解群眾需求、征求群眾建議、解決群眾困難,提升基層服務效能,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智能社區治理是一項集眾智、合眾力的工作,我們做得好不好,關鍵看轄區各方面的參與度和居民的認可度。社區凝聚力、歸屬感強了,才更有溫度和生命力。”教場社區黨總支書記許文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