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胡代嬈
秋收時節,筆者走進漢濱區中原鎮衛星村老灣水稻基地,滿地“金黃”。放眼望去,一穗穗彎腰的稻子鍍上熟稔的金黃,收割機在金色的稻田里來回穿梭,田間地頭一片繁忙的豐收景象。
今年以來,中原鎮黨委、政府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圍繞“支部+、科技+、集體+”模式,扎實推動穩糧擴豆增油落地見效,實現了豐產豐收。
支部+,強化政治擔當
中原鎮鎮、村兩級黨組織始終把糧食安全扛在肩上,通過支部引領、黨員帶頭、大戶示范,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麻廟村整戶外遷人員較多,一些農戶自己不種還不允許別人種。黨支部了解情況后,逐戶宣傳做工作,采取合作社流轉形式,打破地域界限,實行小地變大地,租給有種糧積極性的大戶種植,實現了集約化經營。
“原來我們的地東一塊西一塊,種 起來費時費工,土地整合后,我租賃了120畝耕地,搞玉米地里套種大豆,今年凈利潤達4萬元”麻廟八組村民王輝高興地告訴筆者。
為了發揮黨員干部帶頭作用,讓每一塊土地都不撂荒,該鎮在黨員干部中開展“我在村里有塊‘試驗田’”活動,號召鎮村干部在所在(駐)村帶頭領種,參與規模化種植,盤活土地資源。
鎮長郭景峰開挖180畝撂荒地種上了大豆、中心社區黨支部書記陳陽安承包100畝水田種起了水稻、雙灣村黨員何玉成帶頭把這20畝撂荒地開發種玉米……像這樣的黨員干部有48人,領種“試驗田”2600余畝。
通過村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示范、群眾主動參與的方式,今年該鎮落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套種2500畝,純大豆種植5000畝,撂荒地提升治理1200畝,水稻種植1500畝,為實現糧食增產增收奠定了基礎。
科技+,提升畝產效益
“政府通過推行統一品種、統一病蟲防控、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機械作業,降低耕種成本,豐收的喜悅離不開農業科技支撐,讓我們種植大戶更有信心。”衛星村村民張梓清說。
在漢濱區北山糧倉中原鎮衛星村示范基地,新建了六要素農業氣象觀測服務站1處,組建了北山糧倉中原現代農機服務社,先后投資60余萬元購置了大型農機具8臺套,啟動了中原優質稻油現代化烘干、倉儲、加工廠建設。優選高山優質水稻品種泰豐優7號,全面推廣使用旱板水稻育苗技術,安裝使用13盞高空誘蟲燈,著力打造有機無公害高山優質大米。
“這種田離開科技是真不行,以前水稻都是人工收割,耗時久、成本高。現在收割全程機械化操作,方便又省力。”種植大戶羅席剛開心地說。
包聯技術專家區農技站研究員汪德義介紹,充分利用和發揮當地獨特的地理、交通和自然氣候優勢,通過積極引進新的技術、新的農業設施裝備和新的種植模式,使農業生產可控、環境可控、品質可控,提升畝產效益。
該鎮還定期組織技術骨干開展業務培訓,現場答疑解惑,宣傳農業產業獎補政策,發放指導手冊,介紹技術要領,讓種糧群眾掌握技術。
“今年我流轉水田120畝,在黨委、政府幫助支持下,科學管理,畝產達670公斤,明年我還要擴大規模。”村民陳茂豐滿懷喜悅地說。
集體+,帶動群眾增收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有助于實現共同富裕。近年來,我們緊盯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躍升難問題,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發展路徑。”中原鎮鎮長郭景峰介紹。中原鎮在“產權清晰、收益歸村”的原則下,根據各村地理位置、村內資源、經濟實力等,依照公司法有關規定,以村級集體經濟獨資或聯合投資等形式打造市場化運營主體。
“路通了、水清了,村里還建起了廣場。”說起村里的變化,東溝口村村民張貴平滿是高興。2022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達60萬元。
嘗到發展甜頭的不僅是東溝口村,同樣,在中原鎮的麻廟村成立的漢濱區麻廟種植合社,村集體占股20%,以合作社發展成果反哺村集體,2021年村合作社收益15萬元,還讓12%的村民實現了本村就業,形成了“充分就業+按勞按資分配+社會福利”的共富模式。
中原鎮以各村(社區)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大戶為依托,采取集體經濟組織統一流轉土地,通過反租倒包、生產托管等方式,引進農業企業和種植大戶,參與集體經濟發展,不僅盤活了村集體閑置資源,還增加了收益,村集體經濟年收益160余萬元。
“我們以生態立鎮、產業強鎮、旅游興鎮為定位,以實現經濟強、產業興、環境美、百姓富為目標。下一步,我們繼續圍繞‘北山糧倉’為主依托,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以村集體合作社為農業‘主力軍’,推動農業先進生產力發展,深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原鎮黨委書記寇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