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廣播電視臺記者 禹雪 智婷
自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文明之風潤物無聲,熱心善事層出不窮。在創文熱潮中涌現出了不少積極參與、用實際行動支持創文工作的熱心群眾。漢濱區新城街道辦育才社區的耄耋老人余昌芬就是其中一位。
在市糧食局老干部家屬院,記者見到了頭發花白、臉上總是掛著微笑的余昌芬老人,老人是一名退休教師,大家都親切地稱她“余老師”。雨過天晴,“余老師”來到花盆集中擺放區域,查看綠植的長勢情況。
“這下好了,下了幾天雨,不用每天來給綠植澆水了……”余昌芬老人說,以前這些綠植都在各家門口、花壇上隨意擺放。前段時間,社區在院子里規劃了集中擺放區域,她第一個讓工人將幾個大花盆搬了過來。“那天搬花盆的時候,好多人不愿意呀,花盆一搬,澆水難得提、難得跑。我就給社區找來的工人說,你們第一個叫余老師,先來搬我家的花盆兒。”
在余昌芬老人的帶動下,居民們紛紛將綠植搬到了集中擺放區域。老人說,以前出門就能澆水,現在澆一次水要走近百米。雖然很辛苦,
但是看到院子整潔了、變寬敞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余昌芬說:“搬過去以后就遇上酷熱的天氣,我80多歲,從家里邊兒提水確實是很累的,但是每一個人都有個人利益,整體利益比個人利益重百倍、重千倍,對我們創建文明城市來說,這些都是小事,沒有為難社區,沒有給社區找麻煩。”
拆除小區私搭亂建是創文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余昌芬所在的家屬院有幾戶自建的雨棚需要拆改,當社區工作人員上門做工作的時候,她只說了一句話:“一切服從大局,該咋辦就咋辦。”
“我二話沒說,第一個帶頭把我們那個棚子給鋸了。創文工作必須要服從大局,如果人人不愿意犧牲個人利益,創文工作就沒辦法開展。”余昌芬回憶道。
當天,院子里6戶雨棚順利拆除。老人說,看著花了好幾千塊錢搭的雨棚被鋸掉,雖然心中有些不舍,但看到社區工作人員每天辛苦奔走勸導,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己也想為創文做點啥。“我就看著各級領導這么重視,工作人員個個賣力,社區年輕的小伙子和姑娘們個個變黑了,人人變瘦了。而我這個85歲的老人在創文階段干急沒辦法。我想別的忙我幫不上,我是個老黨員,只能起一個帶頭作用。不管啥工作,只要社區一聲號令,我第一個帶頭。”
如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社區的整體形象更靚麗了,地面變平了、墻壁變白了、燈光變亮了,文明程度更高了,文明有禮新風正在融入日常生活。看到大家都在忙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余昌芬老人又坐不住了。
“我們現在的面貌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是煥然一新。
社區同志這么辛苦,我就想啊,我來幫點兒啥忙呢?除了院子里改造帶個頭,我總是還想出點兒力。日思夜想,我想我是個教師,我可以動我的筆桿子嘛。”于是她靈機一動,把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成了一首藏頭詩——富強之國立東方,民主傳承永發揚。文明言行記心上,和諧社會大家創……
為了便于大家記憶,余昌芬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首藏頭詩創編成了曲藝相聲。8月14日,她接到社區通知:“明天下午開院壩會,這個節目能不能上臺表演?”
“時間緊,任務重,無論如何都要完成這個任務。”余老師一邊完善文稿內容,一邊打電話聯系學生來家里排練。
“我找了四個學生,從下午五點到晚上八點。我的空調在二樓,我住在一樓的,電扇、吊扇、落地扇、臺扇全部都開開,太熱太熱了,好不容易排了三個小時。第二天要上演了,把我擔心的呀。”余昌芬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第二天的院壩會上,大家對這個節目贊不絕口,老人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同志們都說,那個節目演得太好了,太吸引人了。說實在話,總想出點兒力,這么大年紀了,我又害怕給大家增加負擔,害怕越幫越忙。所以,只有用這種辦法來為我們創建文明城市出一點微薄之力。”
談及余老師的熱心腸,育才社區居委會副主任王娟表示,多年來,余昌芬老人熱心為社區和居民服務,尤其是在創文工作中,年過八旬的她,經常主動要求為社區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面對居民和社區干部的點贊,余昌芬老人表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不僅僅是一個橫幅、一條標語、一句口號,更是一種理解、一份信任,一顆自覺參與的心。創文是每一個居民共同的事情,大家共同參與共同受益。自己是有著4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更應發揮率先垂范作用,以實際行動帶動更多的人,愛護社區環境衛生,共創美好家園。
“我覺得不管干啥事情,作為共產黨員就應該帶頭,有個歌曲唱得好: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是我應該做的。”余昌芬真誠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