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張君
在陳顯攀的記憶里,兒時的家鄉是綠遍山原白滿川,是層層桃李,云間煙火。
再一次回到故鄉,陳顯攀眼前的卻只有一片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的撂荒地。
28年前,為了擺脫貧困,年輕的陳顯攀選擇走出石梯鎮馮山村,踏上他的“闖蕩路”。江南的工廠、江北的礦山遍布陳顯攀奮斗的足跡,憑著踏實勤奮,數十年時間陳顯攀也終于積累了一些家業,有了這筆錢,不甘于此的陳顯攀逐漸有了創業的想法。創業初期,陳顯攀選擇帶領一幫人做工程,事業漸入佳境,收入也節節攀高的陳顯攀又開始琢磨拓展生意版圖;面對大城市里琳瑯滿目的賺錢項目,陳顯攀卻莫名想起了故鄉。
或許是葉落歸根的向往,或許是鄉愁難遣的情懷,帶著這份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陳顯攀回到了故鄉馮山村。回憶當初,陳顯攀感慨道:“土地當時那個草長得有半人多高,道路也不通……”眼看著沿海城市與發達國家的城市發展水平差距越來越小,家鄉卻還處于道路不通、信息閉塞、發展滯后的狀態,村里的青壯年都外出務工,土地撂荒,農村從生機勃勃變得死氣沉沉……佇立在家鄉的土地上,陳顯攀暗下決心,要回來建設家鄉,為了這個目標,陳顯攀后期用了一年時間修路和平整土地。
回鄉創業的念頭在陳顯攀的心中持續醞釀,怕家人不同意,他多方考察,收集了許多成功案例,不斷向家人解說鄉村農業蘊藏著巨大的機會,發展前景廣闊的同時,心里也不免憂慮創業失敗。“雖然當時擔心沒有人支持我回來,但我也要回來,也沒有人能阻止!”陳顯攀說。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妻子后,妻子和家人一致贊同他回鄉創業。
“現在回到農村創業也好,你要是趕上機會,也能有所作為!”陳顯攀的妻子說。
受到鼓舞的陳顯攀振奮精神,說要走,便要行,哪怕山高路不平;山高也有人行路,水深還有撐船人。
在外多年,陳顯攀一直懷揣著對農業的情懷,也從未忘記家鄉的親人。2017年,陳顯攀揣著自己全部的積蓄100余萬返鄉創業。流轉土地1000畝,為了爭取鄉親們的同意,陳顯攀和組長挨家挨戶解說土地流轉、集體土地入股、退耕還林等政策,并承諾雇傭年長農民帶動其共同增收,獲得全村村民的一致肯定。7組72歲的老人趙家狀連連夸贊道:“原先是吃不飽、沒錢花。如今,不僅吃得好、住得好,而且每年不出門就可以在自家門口賺到近萬元的零花錢,美得很、美得很……”為了挑選好的項目,陳顯攀在鎮村干部的幫助下,四處考察農業產業發展現狀。經過無數次的走訪調研,考慮到拐棗種植歷史悠久,種植技術成熟,市場銷路看好,潛在研發價值巨大,且近年來一直是外地客商搶購的農產品,遠銷南韓、日本等國,因此最初定位引進拐棗1萬余支。
開墾土地、工程器械、引進品種、人員聘雇,算上陳顯攀的全部本錢還遠遠不夠,面對資金不足的難題,陳顯攀迎難而上,秉承著他所說的“放下面子、邁開步子”,尋遍親戚朋友,跑遍大小銀行,終于籌夠資金;缺技術,他就自費四處求學,請身邊的技術能手教……就這樣,他先后投入200余萬元后,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漢濱區利杰農民專業合作社。
“有了合作社后,既標準化了生產程度,優化了農產品供應鏈機制,提高了談判力,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社員收入,我就可以放心拓寬產業,沒有后顧之憂了!”說起合作社的成立,陳顯攀顯得非常高興。
種植拐棗期間,有一次,陳顯攀去江蘇調研,無意中接觸到當地的水蜜桃,不僅皮薄個大,還汁多肉軟,鮮甜可口,素來有“水做的骨肉”之美譽,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因為運輸的原因,價格也相較更高,安康人想要吃到這種桃子,就要支付更高昂的價格。在請教過當地的農業技術工作者后,考慮到安康的日照等氣候特點,陳顯攀認為家鄉種植這種水蜜桃大有可為,他膽大心細,不斷學習農業技術,從江蘇采購水蜜桃品種3500余株。桃子掛果后,便獲大豐收,不僅賣相一流,味道也有口皆碑,陳顯攀一躍成為安康種桃大戶!“今年150余畝蜜桃園的總產量在1萬多斤。這里海拔比較高,果子生長周期長,采摘工作會一直持續到十月份。”陳顯攀說。
桃子的成功種植極大地增強了陳顯攀創業的信心,經多方收集資料,陳顯攀還陸續種植青脆李、魔芋等作物。今年,陳顯攀響應農業農村部號召,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在穩糧擴豆增油方面下足功夫,260余畝的大豆玉米,為全鎮糧食安全起到積極作用。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思源不忘本。陳顯攀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吸納本村勞動力20余人,帶動28戶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戶均年增收5000余元。
“近幾年發展得很快,村組路、水電等都通了,生活上方便了,我們產業發展也更多元化了。”助力村里飛速發展,陳顯攀感到既欣慰又有成就感,成就感又促使他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陳顯攀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對故鄉失落者而言,與其空嘆鄉愁,不如關注鄉建,乃至參與到力所能及的鄉建中來。
對于近些年的發展變化,村民吳傳錄頗有感觸,“工資比以前外出務工高,在家門口工作,方便又舒服,還實現了增收,以前做夢都想的事,現在實現了。”
村民陳玖餓說:“園區發展好了,村里的基礎設施、環境、人居條件也越來越好,在家門口能賺到錢,日子越過越興旺!”
著力農產品發展的同時,陳顯攀引進了陜北絨山羊養殖項目。陳顯攀介紹說:“這類羊的養殖潛力巨大,雖然成羊相對比較貴,但成羊個頭大,平均每只要比普通山羊重百來斤,而且絨比一般羊要多賣300塊,皮比要多賣300塊,肉也要多賣300塊!我還專門從陜北請了專業養殖師來教授養殖知識,我有信心,絨山羊一定銷路火爆!”目前,陳顯攀的養殖場已飼養絨山羊30余只,未來還預備將牛列入養殖序列。
作為返鄉創業的領頭雁,陳顯攀的創業事跡引來各方媒體爭相采訪報道;但陳顯攀沒有自滿,他認為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在發展農業產業的同時,還致力于發展鄉村旅游產業,融合本地文化特色,以傳說為背景,產業為依托,計劃建造“三區一基地”的主題莊園,圍繞富硒糧食種植基地,劃分出蜜桃采摘區,絨山羊放養區和民宿體驗區;讓游客足不出園,就能體驗到原汁原味的民風、民俗、民趣、民味……
陳顯攀說,能夠在鄉村振興中一展所長,創業富民,和鄉親們一起把農村建設得更好更美,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