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胡智賢
修長的身姿,得體的衣著,淡雅的妝容,干練的短發,風趣的談吐……我原以為這是女企業家該有的樣子。然而,見到徐智鳳后,徹底顛覆了我對女企業家固有的認知。
徐智鳳,漢濱區關廟鎮人,卻被漢濱區晏壩鎮人稱“徐大姐”。關廟鎮地處安康城區以北的城鄉結合部,晏壩鎮處于安康城區南部的山區,從南跑到北,從城區跑上山,徐智鳳與晏壩鎮結緣,得從茶說起;我有幸讀懂她,緣于與她的兩次偶遇和一次特意拜訪……
荒山變茶山
3月的晏壩鎮胡家溝村,放眼望去,滿目綠意,一壟壟茶樹爭先恐后的冒著新芽,茶農們頭戴斗笠,身掛竹籠,散布在茶園里,指尖在茶枝間穿梭,儼然一幅生動的采茶圖。
位于胡家溝中部的康聚龍茶業加工廠里,數臺炒茶機正在徐徐運轉,工人們忙著加工茶葉,鮮嫩的茶葉經過一道道工序變成干茶,散發出陣陣濃郁的茶香。
見我們到來,一位身著藍色工作服,頭戴衛生帽,腳蹬棉布鞋,臉部除了慈善的笑容,沒有任何裝飾的中年女工向我們走來,在門口的長條桌旁熟練的為我們泡茶,經同行的鎮宣傳干部介紹,她就是工廠負責人,徐智鳳。
在徐智鳳的指引下,我走進車間,如何靜置、殺青、攤晾、理條、烘干……每一道工序,她都了如指掌,頗為詳盡的講解。“鮮葉的品質固然重要,制茶的過程更是至關重要,不能有絲毫馬虎。”她說,每到采茶制茶季,她都會吃住在園區,對每個工序嚴格把關,保證產出的每一片葉子都是質優的好茶。
“我與茶結緣,是因為我好茶,對土地有情懷。”出了工廠,在去園區和大棚茶種植基地途中,徐智鳳打開了話匣子。
徐智鳳說,2016年6月,她陪朋友來晏壩鎮考察項目,途徑胡家溝村,便被兩山夾一川的撂荒地吸引了,“我是大山里的娃,祖祖輩輩都以土地為生,眼看著那么好的土地荒蕪,長滿了碗口大的樹,太可惜了。”
因為她有種茶的經驗,胡家溝村又處于富硒帶,自然風景,水源濕度都適合種茶。回城以后,徐智鳳就開始籌劃流轉土地,請工人,整理撂荒地,一年后,茶園便開始投工建設。2016年12月,成立安康市漢濱區康聚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2019年注冊“秦仙林”茶業品牌。
2020年,1200畝茶園迎來建園后的第一次采摘。幾年來,輻射帶動茶產區3000畝,建成茶廠1座,占地1400平方米,配套綠茶清潔化加工生產線1條,冷庫1個,庫容量200噸,成品庫、化驗室等配備齊全,累積帶動脫貧戶175戶360人走上增收致富路。
“頭三年是最難的時候,只見成萬的資金投入,沒有回報,不得已的時候,還得借錢發工資。”回憶起幾年來的風風雨雨,徐智鳳沒有后悔,眼里反而多了一絲堅定和向往,她說,有些事情總得有人去做,有人去擔風險,如今,看著大山里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她的帶動下,腰包鼓起來,日子富起來,她心里是美滋滋的。
茶葉變“金葉”
5月中旬,隨市作家協會在晏壩采風期間,我對茶旅融合發展來了興致。蒙蒙細雨中,走近胡家溝村四組賴家溝“茶宴九號”民宿,4棟白墻黛瓦木門紅對聯的房屋坐落在青山綠水間,房前屋后,手工竹籬笆、不知名的果樹、紅的黃的紫的各色小花將房屋點綴更加靈動,讓人神往。
公路對面的一棟民宿,傳來鑼鼓和花鼓聲,我情不自禁的上前,想一探究竟。在這里,我又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徐智鳳。
見到我,她趕忙拉我進屋,端凳倒水一番客套后,便開始抹桌子擺碗筷,我也隨之與她聊了起來。
交談中得知,民宿的負責人也是她。2020年,茶園成園開采后,村里也多了些慕名前來的商家和自駕游客,沒有吃住的地方,很不方便,她便冒出了開發民宿,走茶旅融合發展模式,延伸茶產業鏈,盤活茶產業經濟的想法。
言談間,我們走到院壩邊,她向我一一介紹每棟房子的進度、用途及周邊的綜合規劃。“現在已經租了4棟房子,身后這棟以接待散客用餐休閑娛樂為主,對面的3棟房子,以打造民宿為主,每棟房子有獨立的廚房,衛生間,臥室,可供一家6口同住或兩家同住。”徐智鳳指著眼前的一切,如同向我介紹她的子女般自豪,“房子周邊,種植的有水果和蔬菜,游客可以根據需求采摘食用,采茶季,還可以去茶園采茶體驗生活,管護季,也可以走進茶園鋤草施肥剪枝,感受勞動的樂趣,當然,還有相應的報酬拿……”說著,徐智鳳抿嘴笑了起來。
“企業之道,始于責任。”徐智鳳說,她的園區先后被授予安康市巾幗創業就業示范基地,市級龍頭企業,被評為產業扶貧先進單位。“秦仙林”茶葉先后通過綠茶、紅茶綠色食品認證,榮獲第二屆“端午安康”硒水鑒茶“特等獎”,連續兩次榮獲安康富硒茶名優茶大賽“綠茶銀獎”“紅茶銀獎”,“陜茶一號仙毫”榮獲亞太茗茶“特別金獎”。這些榮譽和成就不是她的初衷,更不是她的目標,她要化之為動力,倒逼自己進步,與時代共舞,帶動一方富裕康養。
跟隨她的腳步,我依次參觀了民宿內正在完善的廚房、餐廳和臥室。鄉土味兒的柴火灶,古樸的八仙桌,做工精細的長條凳,溫暖田園風的臥室……行走期間,如歸家般的舒適愜意。門前,一汪清澈的小溪靜靜的流淌,兩旁的花兒,草兒在細雨中竊竊細語,似乎在輕輕的歌唱。
茶農變專家
7月中旬,我想寫一篇“文旅人物”,“徐智鳳”第一時間就浮現在腦海。很快,我便與她取得聯系,并約在她的茶葉店見面。
在城區東關的大北街中后段,我找到了“秦仙林茶業”店,門口左側擺放的茶業正整裝待發,右側擺放整齊有序的新鮮西瓜、圣女果、南瓜、青椒也備受青睞。見到徐智鳳時,她正在打電話。
“剛與我通話的是新疆客商,需要600斤袋裝綠茶。”通完電話后,徐智鳳邊熟練的泡茶邊介紹,“我泡的是翠峰,這個茶湯色清澈,入口濃香,茶味純正,醇厚鮮爽,有甘甜之味,也十分耐泡。”
徐智鳳精通種茶,管護茶,采茶,制茶,售茶。我萬萬沒想到,眼前這位58歲的“大姐”泡茶也是如此專業,面對我的疑問,徐智鳳微笑著說,“想要做好茶,做優品牌,經營好一個團隊,首要任務就是要懂茶。”
自從選擇茶產業,徐智鳳沒有一刻停止過學習,她帶領技術骨干走出去學,邀請茶葉專家走進茶園和車間培訓。如今,企業內已有制茶專家2名,茶技師3名,茶藝師2名。生產的茶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青睞,從2月28日至今,已經出售6噸綠茶,3噸紅茶,預計最少還要加工5噸紅茶,現在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說話間,店員端來一盤西瓜和一盒圣女果,西瓜又甜又沙,圣女果微酸多汁,味道讓人贊不絕口。
“這些水果是園區自產的,沒有用過化肥和農藥,純綠色天然,吃著放心,每次送來以后,就堆放在門口,附近市民自會上門來買。”徐智鳳指著門口說,為響應國家穩糧擴豆增油號召,協助親友返鄉創業,她又帶頭先后成立了安康晏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康順民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胡家溝村、中心社區、金龍村、小溝村共流轉600畝土地,建成蔬菜和糧食種植基地, 200畝蔬菜水果已經產出見效,400畝大豆和玉米正待秋收。
在晏壩的六年,是徐智鳳默默堅守的六年,她如同園區里的一茶一果,一菜一菽,獨特而樸實,渺小而偉大。如果說徐智鳳是一首歌,那么她選擇扎根晏壩的勇氣就是五線譜,揮灑在茶園、蔬菜大棚、玉米大豆地里的汗水便是配樂,如今的成績更是悅耳動聽的歌唱,她就是大山里的‘鏗鏘玫瑰’,自信,執著,激情,蓬勃,向上……
“扎根深山的六年,是親人對我的永不言棄,是客戶對我的不離不棄,下一步,我要把茶產品做精,民宿做優,蔬菜糧食保供基地做實,結合茶旅、農旅、文旅融合發展,讓產業提質增效,帶領百姓致富,助力鄉村振興。”徐智鳳的眼中充滿光亮,也滿是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