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旭 通訊員 崔聰 鄭時根
漢濱區瀛湖鎮寶貝多,但有“兩寶”相當出名,一是近期銷售火熱的瀛湖枇杷,二是天柱山村的張明俊先進事跡展室。不同于枇杷的季節性火熱,張明俊先進事跡展室自建成之日起,熱度從未降過,來參觀學習的人員絡繹不絕。
5月19日一大早,天柱山村第一書記兼講解員梁莎莎就到了展室,反復溫習解說詞,力圖為早上9點要來學習的漢濱區稅務局干部講得更深刻。
9點準時開講,從大門口的景觀書簡開始,再到展室內的“對黨忠誠”“一心為民”“勇于擔當”“大愛情懷”“清正廉潔”五個版塊,梁莎莎聲情并茂、情感澎湃。“‘清廉一生平安,實干造福百姓,乃我人生最大快樂’,這是張明俊同志生命垂危時刻在手機留言板上寫下的人生絕唱……”鏗鏘有力的聲音,在每位干部的耳畔回蕩。
漢濱區稅務局干部陳榮斌感觸頗深:“我來過很多次,但每次都會有新的感受。張明俊同志的一生是勤勞的一生、是廉潔的一生,他是我們共產黨員的典范,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與天柱山村相隔93公里的紫荊鎮,陜南抗日第一軍成立地展館講解員劉琳琳也在忙碌中,去年1月至今,鎮上共接待了1.1萬人次、講解了150多場。“我們這里不僅是紅色教育基地,也是區級廉政教育示范點。鎮上經常會邀請轄區老黨員、老軍人來與訪客分享艱難歲月里的寶貴經歷,重溫革命先烈艱苦奮斗、艱難創業的事跡,教育引導大家憶苦思甜,樹牢廉潔擔當意識。”
張明俊先進事跡展室和陜南抗日第一軍成立地展館是漢濱區廉潔文化教育精品路線的重要節點。近年來,漢濱區紀委監委持續加大廉潔文化建設力度,構筑多點位全覆蓋的廉潔文化展示平臺,涵蓋了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
“從廉政文化到廉潔文化,一字之變更見黨中央正風肅紀、崇廉拒腐的堅定決心,一定要將其作為必須長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漢濱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曾海堯深刻理解廉潔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他說,“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日益扎牢,而廉潔文化建設正是邁向“不想腐”的重要抓手。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意見》,強調要把加強廉潔文化建設作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礎性工程抓緊抓實抓好。如何準確把握新時代賦予廉潔文化的新內涵,對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把廉潔文化建設納入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布局進行系統謀劃,建立統籌協調機制,與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生態文化、休閑文化等結合起來,將其滲透在干部群眾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講究誠信、崇尚廉潔、尊崇法治的良好社會文化氛圍。”曾海堯對于如何推進廉潔文化建設思路清晰、路徑明確。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重要著力點。漢濱區持續鞏固提升去年德潤三秦家風建設活動成效,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助廉活動,發揮好安康家風館、大河康氏家風館等陣地作用,開展優秀家風傳承活動,引導黨員干部從嚴管好親屬子女,嚴格執行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制度。
“每年我們都會組織新入職干部前來參觀學習,借助康氏家風館引導黨員干部嚴家教正家風,效果非常明顯。自2018年開館以來,鎮上累計有1200余人次來參觀學習,去年其他單位來了17批共計210人次。”大河鎮紀委書記鮑瑩瑩說,大河鎮以康氏家風館為依托,輻射帶動全鎮每家每戶將家規家訓上墻,倡導行孝善之舉、做勤廉之人、守節儉之節,全鎮社風民風煥然一新,還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參觀學習。
在唱好廉潔文化“大戲”過程中,漢濱區并未囿于一隅,而是系統挖掘區內歷史古跡、紅色基地、文化展館、村居村落中的廉潔文化元素,按照串珠式發展、整體性策劃的思路,對現有文旅資源加以提煉、整合、串聯,打造出主題鮮明、風格突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新時代廉潔文化載體,為干部群眾搭建一個接受廉潔文化教育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