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昊 汪海玉 胡斌
初夏,走進漢濱區關家鎮,清澈的許家河波光粼粼,令人心曠神怡。近年來,關家鎮以建設美麗宜居小鎮為思路,實施農村垃圾處置和污水治理,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拆掉?不行!”今年年初,關家鎮鄒廟村村民何玉富站在自家露天旱廁邊上,一口回絕了上門勸說他改廁的村“兩委”工作人員。
鄒廟村黨支部書記陳江說:“我們這兒是山區,一直延續著用糞水澆地的老習慣,少數村民家中院子里還保留著這種老式廁所。”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改廁是“細胞工程”,是一項重要工作。村“兩委”工作人員多次登門勸說,何玉富終于簽下了同意書,建造水沖式廁所。如今,何玉富家的小院變了模樣,院門口是菜地,角落里的旱廁填上了,騰出的地方圈養了幾只雞,雞糞用來漚制肥料。
在關家鎮洛河村,58歲的村民沈行禮正張羅著把原來的扁擔、鐵桶、糞勺收起來。“今后再也用不著挑糞澆地了,夏天挨熏、冬天挨摔。”沈行禮一邊感慨,一邊讓兒子給自己拍了張挑著扁擔的照片,留作紀念。
沈行禮的新樓房里,衛生間,墻壁、地面都鋪了白色的瓷磚,水沖馬桶、熱水器等一應俱全。“現在跟城里人一樣用上了水沖廁所,這些扁擔都‘退休’嘍!屋里屋外,干干凈凈,住著舒坦!”沈行禮說。
“衛生廁所的好處是將處理后的污水用于灌溉農田,實現了資源化利用和污水就地處理。”洛河村黨支部書記賈忠晶說。
在關家鎮,隨著各村改廁工作的穩步推進,庭院干凈了,空氣清新了,村莊更美了。
“村里美了,心里更爽快!”走進李臺村,蜿蜒入戶的道路干凈整潔,兩旁綠樹成蔭。村民高武寧高興地說:“土坯房都拆了,年久失修的老宅換成了嶄新樓房,村莊美得像一幅畫,大家心氣十足,都想著怎么把日子過得更好!”
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和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營商環境隨之也越來越好。關家鎮鎮長李麗萍介紹說:“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逐步完善,生產生活環境好了,年輕人愿意留下,外面的人才也能吸引回來。”
在關家社區,一片蔥蘢的山楂林正值盛花期。關家鎮因地制宜,優化結構,提升效益,產業逐步興旺起來,每一塊田地都成了一道美麗風景。
村民劉昌明家有7畝土地,流轉給露晨生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山楂產業。“每畝租金80元,還能分紅,又能在合作社務工,不出家門就能掙錢,這樣的好事都讓我們趕上了。”劉昌明說。
關家社區黨支部書記王軍說,去年社區人均純收入達到11992元,現在,社區已建成了公廁、文化廣場、百姓大舞臺、紅白理事館,安裝了路燈。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給關家社區注入了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關家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地域廣,各村發展不均衡,還存在資金投入缺口較大、群眾動員不夠充分、管護長效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關家鎮環衛所所長胡代登表示,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整治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構建長效管護機制,讓人居環境越來越好。目前,各個村根據自身實際,因地制宜,建立管護機制。
關家鎮魏埡村13組有300多人,是村里最大的一個小組。每周村里的干部都來到這里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幫助村民清理衛生。
“啥是易腐垃圾,啥算其他垃圾?”過去,村民誰也沒有概念,經過村干部的科普宣傳,大家都一清二楚。“菜葉子屬于易腐垃圾,舊電線屬于其他垃圾,再也不會搞錯了。”垃圾分類實施以前,村民王發謀的家門口經常堆著許多雜物,如今他不僅學會了垃圾分類,還常常主動宣傳環保知識。
“滴……”一輛環衛清運車停在王發謀家門口,保潔員對門口兩個貼著不同標簽的垃圾桶進行收集,統一歸類,集中處理。
在一些村組,經過廣泛宣傳發動,各個方面的力量都調動了起來,形成了維護鄉村環境的合力。
“我們充分發動群眾,建立健全群眾參與機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個長期工程,不是短期行為,必須要有長效機制,要久久為功,做好人居環境整治,讓美麗小鎮關家‘靚’起來,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關家鎮黨委書記顧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