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曾福全 李文
“來社區住這么久,其他啥都好,就盼著還能再有塊菜地種些菜就更方便了,現在可算如愿了。”“都沒想到我們既能享受到城里的住房條件,還能分到菜地留住農村的耕種習慣,太感謝政府了,替我們老百姓考慮這么周全……”5月21日,搬遷的社區居民們難掩興奮,喜笑顏開地圍著正在漢濱區關家鎮小關社區調研的市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張世波表達著他們的激動心情。
“十三五”期間,乘著扶貧搬遷的東風,關家鎮原本分散居住在各村組的325戶貧困群眾搬進了整潔敞亮的新居,住上了統一規劃建設的小區,享受著配套完善的各項公共基礎設施,從村民變成了居民,過上了白天上班、下午娛樂的日子。但對于搬遷群眾來說,生活雖樣樣都好,但“吃菜難”的問題卻一直困擾在他們的心頭。“老家離這里太遠了,種地不方便,買菜太貴,生活成本高,我們都習慣了吃自己種的菜。”面對群眾訴求,小關社區幫扶單位安康市住建局征收處和監測中心把他們的急難愁盼看在眼里,放在心上,聯合關家鎮黨委政府,通過土地流轉和集中規劃、統一整地,在社區附近創建了永久性的“愛心菜園”,給120戶搬遷居民每戶劃分了1份菜地,讓他們能吃上自己種的菜蔬。
正是小滿時節,分到菜地的居民們一刻不停歇,拿出提前準備好的蔬菜種子,當日便投入到下地勞作的忙碌中。搬遷居民鄒武富揮著鋤頭將白菜種子撒入翻耕好的地塊中,施肥、澆水一氣呵成。“有了這塊菜地,我心里就有了著落,真心感謝政府為我們考慮,這事辦得可真讓大家滿意。”為讓搬遷群眾過得舒心,更好地滿足他們搬入社區后難離故土的生產生活習慣。下一步,按照市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張世波提出,要實現搬遷戶“搬得出、住得美、可發展、能致富”的目標要求,再計劃給小關社區的搬遷群眾實施“五個一工程”,即建設一套灌溉系統、一個養殖間、一間農具屋、一條便民路、一個娛樂房,從而徹底解決搬遷社區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讓他們從一份菜地的心意中,記住鄉愁留住根脈,感受到黨委政府為民服務的溫度與情懷。
多年如一日的幫扶工作中,市住建局征收處和監測中心始終踐行為民服務的理念,把群眾的事當自己的事來辦,給小關社區的脫貧戶送去了溫暖,帶來了希望,積極解決居民們遇到的各種困難,有效提升了他們的幸福感,使他們把日子越過越好、越過越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