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張璐)“這是我們的蔬菜園,那邊是養殖場,前面是糧油基地,咋樣,這園區規模還可以吧!”說這話的人是建民街道西山村黨支部書記李仕猛,他口中的園區是集養殖場、蔬菜園和糧油基地于一體的西山村現代化農業園區。
西山村位于建民街道西北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擁有著得天獨厚的產業發展自然條件,考慮到這些,西山村黨支部書記李仕猛牽頭,從2016年開始規劃建設現代化農業園區,經過六年時間,這塊連片土地從最初的400余畝烤煙基地發展到了目前近800畝綜合農業園區,如今的園區一改往日單一的種植模式,搖身一變成為了綠色循環產業園,糧油基地產生的秸稈、玉米稈粉碎后成為飼料喂養牲畜,同時,養殖場的牲畜糞便經過加工,用于蔬菜園區和糧油基地農作物施肥,形成了園區種養結合的綠色循環產業鏈。
正午十二點,恰逢工人們下工時間,他們扛著鋤頭戴著草帽三五成群往家走去,一路上充滿著歡聲笑語,“我們種的蔬菜、糧食,養的生豬從來不愁銷路,早早就被訂下啦,我們只負責好好種、好好養,沒啥后顧之憂。”他們對筆者說到。原來,訂單農業,是這個園區的另一個代名詞,園區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公司負責“一頭一尾”,提供菜苗、牲畜幼崽、技術指導,與收購公司簽訂訂單銷售合同,種植、養殖環節全部交給農戶,有原材料有銷路,工人們自然安心上工。
“整個園區蔬菜種植面積300余畝,糧油種植基地400余畝,生豬養殖5000余頭。我們的撂荒地整治、環境保護、經濟發展、村民就業等一系列問題都隨著這個園區的建成和壯大迎刃而解。”建民街道農業綜合服務站站長吳珍群介紹到,僅2022年,園區已帶動本村村民務工60人次,還將在今年整合撂荒地400畝,進一步擴大園區規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西山村現代化農業園區發展過程中,生態環保不僅沒有站在經濟發展的對立面,反而成為了效益本身。據悉,該園區將持續進行現代化改造升級,提升硬件水平,完善周邊配套設施,向農旅融合模式靠齊,全面提升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