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亞君
在漢濱辦廠興業的浙商顧芝紅,對漢濱營商環境、蘇陜協作支持項目贊不絕口,不僅自己選擇扎根漢濱發展,而且愿意把更多的親朋好友招引到漢濱興業;位于漢濱區晏壩鎮的德潤天然富硒茶有限公司借助蘇陜協作幫扶機遇建成高標準化綠茶紅茶生產線,有效助推茶葉產業發展;20年來專注天然富硒水研究的龍王泉富硒礦泉水有限公司,2021年迎來跨越式發展,在蘇陜協作資金的支持下,年產30萬噸包裝飲用水生產車間建成投產。企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蘇陜協作的支持,隨著一批批產業項目落地開花,越來越多的“武進元素”推動漢濱駛入鄉村振興的“快車道”。
新一輪蘇陜協作對口幫扶工作啟動以來,安康市漢濱區與常州市武進區緊密結合兩地資源稟賦,緊扣民生項目、產業合作、勞務協作等方面,不斷推動蘇陜協作走深走實,開創了對口協作新局面,為促進漢濱區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深化人才交流 攜手共促發展
兩地一家親,千里若比鄰。為全力支援漢濱經濟社會發展,武進區充分發揮區域、技術、資源優勢,委派黨政干部到漢濱區掛職,先后派出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支農、支醫、支教。遠隔千山萬水的兩地,因一批又一批干部的互訪交流學習,締結了深厚的情誼。
“去年年底,在我們的幫助下,大河鎮小河村的黑豬肉銷售非常好,因為這里的黑豬肉品質不錯,深受常州市民的歡迎。下一步,我還想繼續幫助他們提升黑豬肉品質,精細化宰割包裝,打開常州市場。”郭志平說。“《富硒跑山黑豬屠宰、分割、管護流程》《關于漢濱區“陜南白山羊”興牧富民幫扶的探索》……”打開郭志平的筆記本,里面記錄著他來漢濱以后對當地畜牧產業發展的一些思考。
今年59歲的郭志平是武進區高級獸醫師,從事基層畜牧獸醫工作4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一線工作經驗。去年10月,臨近退休的郭志平再次選擇援陜,到漢濱區農業農村局畜牧獸醫中心開始了為期1年的對口支援。在此之前,他已有一次支援安康平利縣的經歷,因此他對安康頗有感情。2021年10月,他榮獲江蘇省委、省政府“全省脫貧攻堅暨對口幫扶支援合作先進個人”稱號。
安康武進希望小學也是蘇陜協作交流成果的結晶和見證之一。從1998年8月建校以來,來自江蘇的一筆筆善款不斷匯入學校,使孩子們的學習生活環境不斷得到完善。常州華森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還向漢濱區教體局捐贈獎學金100萬元,激勵漢濱學子勤奮學習、立志成才。
陳建國是武進區派駐漢濱區鼓樓小學支教的老師,在武進區禮河實驗學校任副校長,曾多次從事基建工作。因為能力強、素質高、做事細,工作組安排他監督安康武進希望小學宿舍樓項目施工。從宿舍樓開工建設到主體完工、內部裝修、設備安放,陳建國在位于安康城區的鼓樓小學和位于瀛湖鎮的安康武進希望小學之間輾轉奔波了4個月。隨著漂亮的塑膠操場全面完工,宿舍樓里最后一臺熱水器調試完畢,陳建國老師才依依不舍踏上返程的路。
武進區與漢濱區的情誼源遠流長。2017年以來,武進區委、區政府領導先后多次帶領黨政企代表團到漢濱考察調研,推動對口協作,兩地26對鎮村、企業、學校達成結對關系,并積極到漢濱結對單位開展交流活動,雙方人才交流累計達300余人次。漢濱區累計選派27名干部和67名專業技術人員到武進區交流學習,武進區累計選派了85名專業技術人員來漢濱支持指導工作。
今年,漢濱武進兩地將突出圍繞干部人才隊伍培訓培養,牽線兩地黨校結對合作,共建鄉村振興學院,在教學力量、課程內容、基地建設上互鑒互促,通過雙向掛職、飛地培訓,為漢濱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同時,突出圍繞重點科室建設、拓展診療項目、新技術新項目引進等深化衛健系統雙向交流,開展組團式幫扶、建立兩地遠程聯合診療合作機制,依托安康職業技術學院為武進定向培養輸送村醫人才。
加強勞務協作,促進“雙向”就業
為認真落實“蘇陜勞務協作”工作,實現漢濱區勞動力轉移就業,2021年初,漢濱區人社局授權安康康華峻源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為蘇陜勞務服務中心經營企業。該公司在漢濱區蘇陜勞務服務中心成立之前,就已建立了完善的勞務輸出體系。與江蘇武進區人社局、常州聯銳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江蘇峻源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等多家具有實力的人力資源部門及企業簽訂了《安康市漢濱區貧困勞動力精準輸出協議》,從根本上保障了勞務人員的基本權益。
“我們已在漢濱區26個鎮(辦)均設立招工辦事處,把崗位信息送到家門口。為拓展從業人員就業渠道,還開展了互聯網營銷師等職業技能培訓,從2021年8月起,已經陸續培訓400余人,培訓結業后推薦江蘇及本地就業達30%以上。近三年來,通過我們蘇陜勞務服務中心的幫助,共有2000余人到常州市武進區、金壇區等地就業。”安康康華峻源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曉華說。
今年50歲的韓廷勤是大河鎮堰灣村脫貧戶,家中共有6口人,孩子在讀書,母親是聾啞人,生活來源主要靠老公在本地石料廠務工。韓廷勤通過培訓到武進的電子廠就業后,月薪達5000元左右,大大緩解了家庭經濟壓力。
去年,漢濱區共舉辦蘇陜協作招聘洽談會4場次,提供崗位共35000余個,達成就業意向共2400余人,通過招聘洽談會實現初次就業700余人,實現穩定就業500余人。去年4月,江蘇省技能人才服務產業園康養培訓基地與安康環博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簽約合作,舉辦“蘇陜協作”武進·漢濱康養技能高級研修班,全年舉辦5期,培訓98人次,培訓合格人員輸送武進康養企業就業。舉辦其他蘇陜協作培訓班2期,參加培訓共62人。全年通過蘇陜勞務協作共幫助完成勞動力轉移就業1043人。
“因為要照顧小孩,我沒有外出務工,在家門口社區工廠上班挺方便的。”安康新偉泰玩具(紅升)分廠工人王開菊說。王開菊是縣河鎮紅升社區的居民,家里上有雙親,下有3個孩子,靠丈夫外出打工養家糊口。聽說社區內毛絨玩具廠招工,她第一時間報了名,心靈手巧的她很快就能上手完成簡單的工序。
近年來,漢濱區依靠蘇陜資金的支持,積極引進毛絨文創、電子線束產業,大力發展新社區工廠,積極探索“園區總部+新社區工廠+家庭工坊”的模式,將產業搬到了移民搬遷安置社區,將崗位送到了群眾家門口,有效解決了搬遷群眾就近就業難題,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各類新社區工廠185家,實現了百戶以上移民搬遷安置全覆蓋,累計帶動就業13200余人次。
培育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近日,在漢濱區石梯鎮青套村的碧根果種植園里,20多名工人正忙著挖坑、施肥、栽樹、澆水……各項工序環環相扣,井然有序,大家忙得不亦樂乎。新栽植的碧根果樹隨風挺立,為沉睡的大山帶來新的希望,這也標志著“蘇陜協作”又一產業項目在漢濱落地。建立碧根果項目示范園后,將對實現資源合理利用,群眾就近就業增收,優化產業發展格局起到積極作用。
走進漢濱區忠誠現代農業園區,一片片蔬菜苗生長旺盛,煥發出勃勃生機。脫貧戶羅尚丹正在摘草莓,自蔬菜園區建成以來,她由農民變成“工人”,僅去年一年土地租金加工資、分紅,羅尚丹就掙到了4萬多元。利用蘇陜扶貧協作項目資金,漢濱區忠誠現代農業園區已建成工廠化育苗中心,大量繁育茄子、辣椒、南瓜等20余種菜苗,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形式,園區累計帶動脫貧戶1800余人,實現了園區發展與農民增收雙贏。
發展壯大產業是確保群眾持續增收的基礎,蘇陜協作聚焦特色產業鏈,將產業協作作為重點,著力提升漢濱群眾自身造血功能和增收致富能力,通過對產業基地、生產加工、品牌打造等進行全產業鏈扶持。
在關家鎮魏埡村,江蘇立華牧業年出欄10萬頭生豬養殖項目建設現場,滿載著建筑材料的工程車不斷向工地駛來,數臺大型挖掘機、推土機正在緊張作業,上百名施工人員個個精神飽滿、干勁十足,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該項目位于安康市漢濱區關家鎮魏埡村南側,規劃用地350畝,總投資4.6億元,總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該項目建成投產后,可以加快漢濱區畜牧產業發展,壯大地方生豬產業規模、對鞏固脫貧成果、實施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為了積極推進漢武消費協作工作,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漢濱鄉村振興,通過組織漢濱特色農產品走進武進,利用在武進開設的扶貧產品專館和專柜,主動對接江蘇農產品需求,大力拓展品牌戰略,漢濱區“陜茶一號”、“京康茶葉”、“龍王泉富硒水”、“瀛天核桃”等品牌已在武進有了一定的影響力。通過電商辦、832平臺等知名線上單位共同大力推進消費幫扶再創新高,2021年江蘇采購、幫助銷售漢濱區農畜牧產品和特色手工藝產品等達9965.11萬元,經過國家認定的扶貧產品金額達3498.43萬元。
武進區不但給漢濱送理念、送資金,還把優秀企業家推薦到漢濱投資興業,幫助漢濱提升發展質量。通過建立工作推進機制、出臺優惠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等措施,吸引13批50余家企業先后來漢濱實地考察。2021年以來,新城地產吾悅廣場二期、星廬茶業、臺升祥、蘇陜文創電繡等5個江蘇項目落戶漢濱,目前完成投資51739萬元,為漢濱經濟發展注入新的“血液”。
跨越千里,漢武情深;心有大愛,無問西東。漢濱與武進的東西部協作故事仍在續寫,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