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擁 通訊員 李可可 汪海玉
每年5月,瀛湖鎮清泉村的枇杷果就會掛滿枝頭,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擁而來采購。枇杷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同時也是村民們的致富果。僅去年,清泉一個村枇杷銷售額就達到了600萬元。這僅僅是漢濱區瀛湖鎮發展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瀛湖鎮立足地緣優勢,按照“南抓茶、北抓桑、枇杷鮮果抓中央”的產業布局,以“一湖一心三區六大經濟板塊”為抓手,圍繞“一村一品、一季一花、一果一節、一步一景”的發展思路,積極發揮黨建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園區、景區、社區三位一體”協同聯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通過抓大戶,建小區,政策支持,技術指導,以農旅融合的模式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瀛湖鎮黨委書記王小龍說道。
農業園區:特色產業唱好山水歌
三月的瀛湖鎮,春意盎然。
“這片的老百姓原來一直種植枇杷,老百姓對這個產業很認可。”郭家河村黨支部書記郭邦瓊說,“我們村根據瀛湖鎮黨委、政府產業部署以及獨特的地理優勢,已發展枇杷700余畝,帶動150多戶群眾增收,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上世紀80年代起,瀛湖鎮就開始發動農民種植枇杷。經過數次改種換種,枇杷品質不斷提高,目前,瀛湖鎮種植枇杷7000余畝。該鎮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枇杷產業作為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通過政府引導、配套服務和抓點示范,全鎮的枇杷特色產業呈現出健康有序的發展勢頭,正逐步向品牌化、規模化、區域化生產格局邁進。
眼下,正值李子樹春季管護的季節,走進天柱山村的蜂糖李產業園,園區務工人員正在對李子樹進行拉枝、剪枝、施肥。這是安康市瀛天浩盛實業有限公司農業園區的一景,該農業園區也是瀛湖鎮招商引資的第一家農業園區企業。
“我是延安人,1997年就到安康考察,2010年的時候,開始在瀛湖鎮天柱山村投資農業,建園600畝種植核桃。”安康市瀛天浩盛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潘建龍說。
潘建龍在瀛湖鎮的核桃產業園一度成為漢濱區最大的農業產業園,同時也是漢濱區唯一一家核桃深加工企業。2021年,潘建龍的農業園區開始嘗試轉型。通過考察,在四川自貢引進蜂糖李苗圃,目前已經全部種植,預計3年后可全部掛果,帶動周邊群眾增收。
據悉,2021年,瀛湖鎮共爭取富硒特色產業獎補資金841萬元,截至目前共完成2960.19畝撂荒地治理,糧食種植41400畝、油料作物種植18650畝、林下天麻種植600畝、新建茶園680畝、農戶發展生豬養殖11000頭、養牛3600頭、養羊6500頭、養蜂3000箱、香菇20萬棒、稻漁種養300畝、桑園300畝、枇杷500畝、低產茶園改造2500畝、油茶6500余畝。著力做好現代農業園區抓點示范,高標準打造洞子溝、瀛天、瀛景園、清泉、越澤、豐碩、玉嵐7個現代農業園區,全年新增2家綠色食品認證現代農業園區,3家SC認證園區,新培育富華、洞子溝、豐碩、晨曦4個現代農業備案園區,命名1個區級現代農業園區,新增家庭農場20個(市級1個、區級6個),新認定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2個。
生態景區:康養民宿主打新鄉愁
盛夏的瀛湖,踏上翠屏島的玉清橋,滿目的湖光山色裹著清涼的水汽撲面而來。潮濕的路邊有著零星晚開的格;,整潔的居民小樓靠山依水,瀛湖兩岸樹上的楊梅琳瑯滿目,前來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瀛湖鎮沿湖的很多村民都在家門口開起了民宿和農家樂,因價廉物美顧客盈門。“一個房間100元左右,家里的‘土菜’都是從菜園里現摘,客人來過一次后,還會推薦朋友來”。湖心村村民劉洋說道。
鄉村振興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瀛湖鎮是AAAA級旅游景區的核心區。該鎮始終堅持以農興旅,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園區變景區、農房變客房、商品變產品,打造農旅融合發展新業態。
過去,橋興村黨支部書記唐漢邦是瀛湖鎮地地道道的漁民,自從十年禁捕開始,他就在思考如何轉型,靠水用水,靠山吃山,經過反復調研,他決定把資金向岸上轉移,在山上建起了茶園和枇杷園,山村經濟的發展不僅帶領鄉親們增收致富,還美化了環境,保護了瀛湖的生態。
漁業轉產后,橋興村按照高山茶、低山果、環湖民宿農家樂的發展規劃,先后成立茶葉合作社3個,新建改造茶園850畝,新建農家樂民宿10余家,以唐家鏈子漁文化村為窗口,策劃包裝橋興村唐家鏈子旅游商品,成為承接農副產品轉移“二傳手”,做大做強做優農旅融合項目,如今的橋興村,早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王巖村村民郭國戰在外創業有了實力,幾年前回到家鄉發展農業園區 ,目前正在湖邊建民宿,打造康養休閑度假勝地,帶動景區的老百姓踏上致富路。
近年來,漢濱區瀛湖鎮依托自然資源稟賦,把目光盯到特色產業建設上,依托瀛湖管委會招商引資,按照“一核多極”思路,全力做好橋興二、八組低空飛行項目建設外部環境保障、橋興六組(唐家鏈子)山水畫廊、瀛湖農旅產教研合教育基地、火星村“我在瀛湖有個家”康養項目的有效推進,大力發展高、中、低檔民宿(農家樂),在愛心菜園、餐飲、導游培訓等涉旅服務業上下功夫,同時開發旅游產品,營造優質的旅游環境,力爭AAAA級風景區,每年吸引游客達到50萬人次。
該鎮圍繞景區建園區,著力打造好“玉嵐萬畝茶旅新村”、環湖“萬畝枇杷楊梅產業帶”、“瀛湖生態旅游農家樂接待集群”三張綠色產業發展名片,全力推動產業轉型提質增效。
鄉村社區:創業就業營造新生活
農民“雙職工”,農村“工廠興”,樓上居住,樓下上班,休閑之時還可以去廣場跳跳舞……這是瀛湖鎮瀛湖社區新社區工廠加力鄉村振興的一幅幸福畫卷。
走在瀛湖鎮新社區工廠里,工人們正在忙碌著,一字排開的縫紉機正在噠噠作響,腳動機轉、手拉布走,一件件半成品毛絨玩具,在生產線上加工而成……
瀛湖鎮瀛湖社區黨支部書記葉友愛說,隨著老百姓住進社區,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還有效地解決了“三留守”等社會問題。
據悉,近年來,該鎮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創辦社區工廠,引導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瀛湖鎮依托社區辦工廠,辦好工廠帶就業,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針對企業最擔心的用工難問題,瀛湖鎮結合自身實際,召開黨員群眾會、村組院落會,動員在家群眾進工廠務工。不僅如此,還狠抓技術培訓,讓有意愿務工的群眾掌握符合社區工廠用工的基本技能,讓他們上手就會,進廠就有收入。
采訪中,在新社區工廠上班的邱云娣告訴記者,他從山上搬下來沒有收入來源,買菜買糧食都要錢,出門打工孩子又沒人帶。就在這時瀛湖鎮南溪社區工廠落地,邱云娣趕緊報了名。
邱云娣說:“在家門口上班,月收入4000元,以前都不敢想,雖然在這里上班沒有外面掙得多,但是花銷少,一年算下來,和外面也差不多,還能照顧小孩。”
邱云娣故事的背后,是瀛湖鎮“從移居到安居、從安居到樂業”的生動實踐。通過發展新社區工廠,讓一大批農民和邱云娣一樣轉變為產業工人,真正實現了“樓上居住、樓下就業,一人進廠、全家致富”的目標。
如今,行走在瀛湖鎮,園區變景區,景區有活力,一條條通村路縱橫交錯,一個個產業園蓬勃發展,農旅融合跑起了加速度。瀛湖鎮牢記囑托,堅守使命,創新探索,高位推進,爭當產業發展的“排頭兵”,產業建設走在漢濱區前列。在這些成績的背后,是瀛湖鎮黨委、政府交出的漂亮民生答卷,是瀛湖鎮干部勤政為民、真抓實干換來的,是4萬多名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
面對新目標,瀛湖鎮鎮長寇小衛表示,建設湖光山色新瀛湖,打造農旅融合第一鎮,要發揮好瀛湖好山好水好生態的優勢,推動“三位一體”協同聯動,奮力追趕超越,打造鄉村振興“瀛湖樣板”,為漢濱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譜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