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昊 劉一薇
初冬,漢濱區流水鎮一派靜謐。水波蕩漾的江面上,一只白鷺劃破長空,倏忽間迎面而來,停在岸邊的船篷上。
“過了江,就是河心村,再有10多公里,就到星廬農業發展科技有限公司茶葉園區了。”隨行的區發改局區域協作股干部李君茹指著對岸介紹。
船靠岸,再換車,沿著崎嶇的村級公路行進一段時間,連片蒼翠的茶園就出現在了眼前,一位外表清秀的女子正蹲在茶樹旁與茶農溝通。
“她就是劉小琴,是這片茶葉園區負責人,江蘇南京人……”聽到李君茹的聲音,劉小琴連忙迎了上來。
“隔河渡水的,肥料、機械不好運輸不說,做出的茶葉外銷也不方便,劉總為啥把園區建在這里?”
來訪者的疑問把劉小琴的思緒帶回了從前。2015年,34歲的劉小琴在一個展會上偶然“結識”安康富硒茶,茶葉濃厚的香味和那份入口甘甜的感覺頓時讓她著迷。
“溯著茗茶的香味,我一路輾轉來到了安康,這個慢節奏的城市更加吸引我。”通過在漢濱區走訪,翻閱大量的資料,全面了解硒元素的功效后,劉小琴決定做一件事情:以茶為媒,把“安康”送回南京。
2016年,劉小琴辭掉了在南京一家公司擔任高管的工作,專心到安康從事收茶、請人代加工,然后把干茶銷售到家鄉南京。
萬事開頭難。“艱辛只有自己才知道,遭受了很多的白眼,別人都說我是茶販子,要么葉子不賣給我,要么就是把價格算得很高。”于是,劉小琴利用7個月時間,把安康漢濱、紫陽、平利、白河等地的茶山轉了個遍,只為找到自己心中的那塊茶園。
“南京產茶,也有自己的茶葉,無緣無故從陜西運送茶葉到南京,一斤兩斤送人還行,可要真正上規模,讓更多的南京人接受陜南的茶葉,特別不容易。”劉小琴坦言。
2017年年初,劉小琴又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要在南京奧體中心周邊打響“安康富硒茶”這個廣告品牌。
說干就干,劉小琴賣掉了在南京建鄴區的房產,圍繞南京奧體中心的街區,樹起了一個個醒目的“安康富硒茶”廣告,并在附近的“海峽茶城”開設了兩個門店,銷售安康茶葉,供市民體驗。因為茶葉品質良莠不齊,劉小琴在南京門店的生意慢慢淡了下來。
“要想保證茶葉質量,就必須要建自己的茶園。”劉小琴把這一想法說給家人聽,即刻遭到了父親、弟弟的反對。
“當初,家人也是為我在考慮,不確定因素太多,對于農業又很陌生,怕我負擔太重了。”回憶當時的情景,劉小琴說。
在經過深思熟慮后,劉小琴最終選擇了山清水秀,隨處一拍都是水墨畫的流水鎮。“因為在流水能讓我神清氣爽,能讓我心安。”
劉小琴的茶園形成了規模,流水鎮河心村茶葉種植面積達到了500畝,其中核心種植區就有300畝。在區鎮的支持下,園區成功通過了市級茶葉園區驗收。有了自己的園區,還得有自己的廠房、冷庫來加工和儲藏。資金周轉一直都是難題,“最窮的時候,卡上只有0.68元,不是一個客戶買了我500元的茶葉,我生存都成問題。”回憶起當初的窘境,劉小琴苦笑道。
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小琴最終挺過難關。企業的各類茶葉,先后榮獲“端午安康”全國硒水鑒茶大賽特等獎、金獎,第六屆亞太茶茗大獎“金獎”,中國茶葉博覽會全國名優茶推薦遴選活動“紅茶類”創新金獎和安康富硒茶名優茶大賽“金獎”。
今年對于劉小琴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年。漢濱區委區政府、蘇陜協作武進區對口幫扶漢濱區工作組通過實地調研,了解劉小琴的情況后,決定傾注蘇陜協作資金,進一步做優做強企業品牌。有了這筆資金,劉小琴茶園廠房和設備資金的缺口就有了著落。
劉小琴是一個不安于現狀的人,在茶葉種植過程中,她仔細分析安康的茶葉品質和南京人的喝茶口味,自己琢磨從南京引進臘梅在漢濱種植,準備生產花茶。如今,100株臘梅、400棵金銀花全部下地,來年準備大干一場。
“凌晨三點半”,談到下一步打算,劉小琴說,“我正在研究利用漢濱的茶葉和另一種植物結合,做出更符合家鄉人口味的花茶,靈感來源于一天的凌晨三點半,我準備就拿這個來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