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彬 吳亞君 陳寧
油茶園迎來豐收、富硒豆腐乳廠開足馬力生產、標準化養豬場加速擴建……初冬時節,走進漢濱區洪山鎮,到處呈現出產業蓬勃發展的場景,律動的產業發展節奏令人振奮。
“大家采果的時候注意,要避免傷到油茶花,以免影響來年掛果……”安康市鳳南富硒油茶油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周在軍,正在耐心給工人講解。他興奮地告訴筆者,今年他的5700余畝油茶喜獲豐收,預計能摘7.5萬千克果子,產油6噸左右。
周在軍家就在洪山鎮,2013年以前他一直在南方創業,了解到茶油市場前景好,一斤茶油能賣上百元,他便萌生了返鄉發展油茶產業的想法。“油茶全身都是寶,油茶籽油是‘液體黃金’,果殼可以做污水處理劑,油茶枯餅可以提取茶皂素。”周在軍說。
以前,周在軍所在的小埡村一直有種植油茶的傳統,村里至今還保留一顆400多年樹齡的油茶古樹。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油茶樹疏于管理,樹種老化,這項產業逐漸沒落。
2013年,周在軍帶著積蓄回到家鄉發展,開始嘗試種植油茶,通過嫁接的方式改良本地品種,提高油茶的產量。如今,油茶產業投產后成效顯著,不僅有效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還對周邊村鎮形成了輻射效應,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洪山鎮興隆社區居民余家春一直在園區務工。他家共5口人,以前因為上有老下有小,讓他一直無法外出務工。如今,騎電動車15分鐘就能到園區務工,剛好滿足了他就近就業、照顧家庭的心愿。“平時我在基地務工,一天有100多元的收入,還管飯,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又可以照顧家庭,很知足。”余家春高興地說。
余家春只是油茶產業眾多受益群眾之一。在油茶產業發展過程中,洪山鎮圍繞“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和“支部聯建、產業聯盟”工作機制,通過土地入股、園區務工、返租倒包等方式,先后帶動962戶農戶增收,解決園區務工2300人次,戶均增收4000余元。“十四五”期間,該鎮計劃再發展1萬余畝油茶,達到人均發展1畝油茶的目標。
在洪山鎮七里村,第一書記呂仁成最近特別忙碌,剛聯系好香菇銷路,又馬不停蹄地著手開始“三品一標”認證工作。“‘三品一標’的認證不僅能促進農產品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更能提升產品競爭力。”呂仁成介紹。
呂仁成所在的七里村地處偏僻,過去由于交通不便,曾是該鎮最貧困的村子之一。“村上沒有成形的產業,村民增收全靠青壯勞力在外務工,留下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呂仁成說。
2016年,漢濱區政協開始幫扶七里村,駐村工作隊緊扣“兩不愁三保障”和“57標準”,傾力幫扶,精準施策,成效顯著。經過幾年來的幫扶,村里的基礎設施健全了,村容村貌也有了大改觀,香菇、天麻、生豬、黃花菜等產業遍地開花,村里剩余勞動力就近在園區務工,群眾收入有了保障。2019年,該村實現整村脫貧。
對于七里村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呂仁成有著自己的想法:“要對現有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讓更多群眾受益。”
過去5年,洪山鎮圍繞“打造富硒之源、建設美麗洪山”的總體目標,實施重點項目建設82個,累計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億元。先后建成大運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等5個市級示范園區、1個區級示范園區,建成富硒標準化養殖基地2個,園區、農場產業已成為引領鎮域經濟的增長極,全鎮形成了以油茶、大米、豆腐乳等為主的特色富硒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