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亞君 王遠蒼
“十三五”期間,漢濱區共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170個(恒口示范區16個,漢濱區154個),23809戶81594名群眾搬出大山,住進現代化的居民小區,奔向新生活。
作為百萬人口的農業大區,漢濱區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下足“繡花”功夫,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首要任務,為高質量推進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做足做好下半篇文章。
“頂層設計+督導考核”強保障
翻開漢濱區易地搬遷后扶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的8月份重點工作進展情況的通報,項目建設、“居住簿”辦理、房屋專項維修資金收繳、“兩業”臺賬建立等情況一一羅列,并按照工作推進好、較好、一般三個層面對各單位和鎮(街道)進行了點名通報。
為了精準發現和解決問題,創造性推進工作,加快補齊各方面短板,漢濱區以督導考核為抓手,將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實行“百分制”考核,采取日常工作占考核40%,年度專項考核占60%的方式進行,每季度對各鎮(辦)、各部門進行階段性考核評優,既保證了階段性工作持續高質量推進,又保證了全年工作落實不走樣。該區易地搬遷后扶工作成立四個工作組,按照“一月一督導檢查、兩月一排名通報、一季一調度推進”工作要求,對相關部門和鎮(辦)后續扶持工作落實情況進行實地督導檢查,定期將工作進展情況進行通報。
先后出臺了《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發展實施方案》《實行搬遷群眾“居住簿”制度的通知》等一批指導性文件,有效完善了后續扶持工作機制,明確了工作思路和目標任務,以健全規范的工作機制指引后扶工作快速向好推進。
“完善功能+提升服務”促安居
深秋時節,走進漢濱區關家鎮小關社區,映入眼簾的是整潔的路面、完善的設施、整齊美觀的綠化帶,處處充滿著現代化生活氣息。
“社區內外的環境都挺不錯的,和城里沒啥區別。我在社區工廠上班,下班了,沒事兒就和鄰居們跳跳廣場舞,日子過得挺舒坦。”小關社區居民邱明艷說。
小關社區安置點是關家鎮規模最大的安置點,共有住戶435戶。“我們在每棟樓每一個單元選出單元長,然后定期走訪安置戶,了解他們實際需求,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讓他們住得安心、住得放心。”小關社區黨支部書記邱波介紹。
漢濱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對所有搬遷社區主要道路及公共地帶進行了適度綠化、美化,建立健全了社區垃圾收集、運輸、處理制度及環衛管理機構,實現了社區內外干凈整潔、溫馨舒適。
如何確保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新生活,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作為漢濱區五大安置社區之一的劉家溝移民搬遷安置社區,在實踐探索中給出這樣的答案:建強組織聚民心、完善制度穩民心、真情服務暖民心、文化引領順民心。通過“四心”工作方法,讓集中安置的全區20多個鎮辦398戶1881名貧困人口找到了“家”的溫暖,真正解決了搬遷群眾心理和情感上的“水土不服”,也讓搬遷群眾在社區扎下了根。
“產業配套+就業創業”助增收
近年來,借助“蘇陜協作”機遇,漢濱區大力推進新社區工廠建設,實現了100人以上安置點社區工廠全覆蓋,截至目前,漢濱區累計建成新社區工廠180家,累計帶動就業13200人次。
走進漢濱區縣河鎮紅升社區,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社區毛絨玩具廠正在加緊生產,繡花廠也是一片繁忙,銀雁科技公司內,工人們正在電腦上專注地錄入數據……
據了解,在紅升社區規劃選址時,就與產業發展規劃相銜接,堅持產業先行,著力打造樓上居住、樓下就業新模式。建設1萬平方米的社區工廠用房,引進毛絨玩具廠、繡花廠、美思琪服裝廠、銀雁科技公司和縣河供銷社扶貧超市等五家企業入駐社區,為社區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600余個,實現了有勞動能力的搬遷群眾一戶一人穩定就業。
漢濱區著眼產業培育提升,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圍繞全區154個易地搬遷安置社區,因地制宜配建產業基地147個,不斷完善基礎配套設施,促進產業園區提質增效。今年還出臺了富硒特色產業支持政策和生豬產業扶持政策,實現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務工、創業,增加收入。同時,整合培訓資源,定期開展搬遷家庭新增勞動力技能培訓、實用致富技術培訓和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再就業培訓,做到訂單式培養、定點式輸出,先后幫助4.1萬名搬遷群眾實現穩定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