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善軍)漢濱區以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為核心,多舉措打造群眾多元化增收途徑,激發和引導貧困群眾直接或間接地參與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實現由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的根本轉變,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致富。
“支部+X+貧困戶”模式強帶動。通過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主動對接農業園區和社區工廠、牽頭引進龍頭企業和能人大戶、組織貧困戶融入旅游產業鏈、組織黨員結對幫扶等方式,推動勞動力資源與合作社、能人大戶、農業園區生產等要素優化組合、精準對接,帶動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增收脫貧。新建現代農業園區51個,培育龍頭企業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62家,家庭農場28個,輻射帶動貧困戶1.9萬戶、5.4萬人融入特色產業鏈,開展產業技術培訓280場次,累計培訓貧困人口3.6萬人,實現了市場主體壯大、貧困戶增收、基層黨組織整體提升的目標。
“三建三培三幫”模式夯基礎。通過建強支部班子、黨員隊伍和建立有效機制,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成員,加大黨員和市場主體帶頭人的“雙培養”力度,協調貧困群眾與“X”的合作關系,推進貧困戶與市場主體建立穩定的勞務用工、入股分紅、購銷訂單等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培育市場主體、培育主導產業、培育職業農民,充分利用集體所有的土地、森林等資源,引進規模企業、經濟組織和能人大戶,科學規劃、重點扶持,建設高質量成規模的園區或企業,對個體戶、種養戶等小經濟實體,從政策、資金、技術、生產、銷售等環節進行扶持,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輻射帶動和激發群眾脫貧致富。通過幫助貧困戶增強脫貧信心、拓寬增收渠道、解決致貧問題等“三幫”措施,做好貧困群眾的宣傳、教育、引導、發動工作,積極幫助貧困群眾找路子,落實扶貧政策、代辦事項、解決實際困難。全區有1.8萬名機關黨員干部和4100名農村黨員與4.1萬戶貧困群眾結成幫扶對子,1250名貧困黨員帶頭發展產業。
“黨建+新民風”模式激內力。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大力推進“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廣泛開展道德評議、移風易俗、文化傳播、文明創建、誠信建設、依法治理“六大活動”,探索推行“三治融合”“五老進中心”等措施,弘揚新風正氣,激發內生動力,助推脫貧攻堅。全區有1人獲得全國道德模范提名,2人入選“中國好人榜”、5人被評為省級道德模范,7人入選“陜西好人榜”,推薦選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237人次、文明市民510人。充分運用各類媒體、開設專欄、拍攝《最美漢濱人》系列電視宣傳片等形式,對評選出來的各級道德模范和好人好事凝聚價值共識、大力宣傳推介,讓“凡人善舉”引領道德風尚、匯聚社會正能量,15戶貧困戶主動申請退出貧困戶,3600余人轉變等靠要思想主動發展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