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朱明富
山風輕拂,春色正濃。走進白河縣倉上鎮石關村林下雞云養殖基地,粉紅的木瓜花嬌艷盛開,一座座銀灰色彩鋼雞棚在林蔭間若隱若現,雞鳴聲此起彼伏,給春天的山野增添了無限生機。
正是開籠“放山”時間,如潮的雞群從雞舍涌出,在木瓜林下追逐嬉戲。飼養員熟練地駕駛軌道車在木瓜林里穿梭,邊走邊給雞投撒食料,惹得雞群一窩蜂地飛奔爭搶。據養雞師傅秦武新介紹,基地用鋼絲網隔成兩個放養區,共有30個雞棚。山上一梁二坡有一千多畝木瓜和雜木林,四周都扎了攔網,裝有監控,管理起來很省心,現在又有了軌道車,投喂飼料和清運雞糞更方便省力。
“我有13個雞棚,一年養兩茬,按1萬只算,每只雞賺10元,就能賣上十萬元!”秦武新說。
石關村的木瓜雞是鄉賢能人秦維勇返鄉創建的特色產業品牌。跑山雞生長在廣闊的山林里,以玉米蟲草為食料,到了木瓜成熟季節,樹上果滿枝,樹下雞成群,吸引了一波波游人前來體驗抓雞樂趣和游玩觀賞。跑山雞運動量大,抗病能力強,肉質鮮美,不僅在北京等城市贏得了市場,上了京東貨架,還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新型農旅產業。
去年,倉上鎮通過采取“集體經濟+市場主體+養殖戶”的合作模式,林下經濟快速發展,4個山林資源條件好的村養殖林下雞達10萬余只,形成了石關、農莊、天寶和槐坪連片林下產業帶。各養殖實體還在政府組織協調下結成產業聯盟,通過聯盟“分養代收”和直播帶貨,暢通了銷售渠道,使林下雞“飛”向市民的餐桌。林下產業的蓬勃發展,在帶動當地村民就業增收的同時,更壯大了集體經濟家底。
靠山吃山,因地而宜。各村根據自身優勢“量身”定位,宜種則種宜養則養,不拘一格,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雛形。紅花村的明飛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利用杉樹林套種黃精,去年秋天,公司開挖了35畝黃精,產值近20萬元,單株最大黃精根莖達到4公斤,被外地一藥商以2000元買走作為展品。好效益是產業發展的最大動力,公司的黃精種植規模也從200畝翻種擴大到500畝。
生態是根本,產業促振興。近年來,倉上鎮緊扣“綠色發展”脈絡,在管好護好山林資源的同時,引導支持市場主體、村集體經濟大力發展林下種養殖產業,林下經濟逐步形成“百花齊放”之勢。除了林下雞、中藥材,天寶村的林下天麻、農莊村的林下魔芋、槐坪村的林下養蜂、東莊村的林下散養黑豬……“一村一品一業”各具優勢特色,并逐步呈現出旺盛的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