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皮長年
近年來,白河縣搶抓國家以工代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政策機遇,著力改善道路交通、水利灌溉、旅游開發等鄉村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緊扣新時期以工代賑政策要義,白河按照補短板與增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圍繞鞏固脫貧成果、助推鄉村振興、扶持產業發展、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四大重點來謀劃項目,建立實行“鎮村申報、部門初審、政府審定”的審核機制,優先將產業發展勢頭好、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項目納入儲備庫。近年來全縣遴選的以工代賑項目都位于易地搬遷安置社區及周邊,輻射性強,帶動面廣,綜合效應好。2020年至2023年實施的29個以工代賑項目,都是結合實際,精心編制項目實施方案,嚴格按照有關規定,有力有序推進項目建設,切實做到了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確保項目落得實、建得好、能見效。
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帶著就業走”的思路,白河推行“三種模式”將以工代賑項目與帶動群眾就業、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有機結合。2020年至2023年29個以工代賑項目,參與工程建設務工人員高達1706人,其中搬遷群眾903人,總投資8473萬元,其中中省財政支持5791萬元,累計發放勞務報酬1834.72萬元,占中央以工代賑資金的比例達到31.2%。倉上鎮天寶現代農業園區、冷水鎮三院社區產業園區、宋家鎮歌風現代農業園區、華園現代農業觀光園項目建成后,園區年游客量可達50多萬人次,同時建設期內務工人員就地轉換為修田造地、田間管理、種養殖等各類就業人員1118人,其中搬遷群眾506人,確保了群眾就業穩定、收入穩增。
與此同時,白河嚴格執行公示公開機制。項目實施期間,對群眾務工信息、勞務報酬發放情況、監督舉報電話進行公示;竣工后在項目點設立永久性公示牌,公示項目建設相關信息、當地群眾務工、獲取勞務報酬等受益情況。該縣還抽調縣發改、財政、審計等部門及鎮村業務骨干,成立以工代賑項目工作驗收組,進行全程跟蹤監管,促進項目高效、規范、陽光實施。
白河縣還建立健全全過程跟蹤審計制度,把事后審計變為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跟蹤審計,做到及時堵塞漏洞,減少損失浪費,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益,充分發揮審計監督的預警作用,確保政府投入的每一分資金都有實實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