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聶艷秋
春日回暖,白河縣城關鎮中營村五組村民熊隆友家的院壩里熱鬧非凡,不扯橫幅,沒有標語,一張方桌,幾條板凳,院壩會的式子就架了起來。
今天的主題是春小麥和油菜的“一噴三防”,村民們都不約而同地從田間地頭趕來,想聽聽村上的安排。
中營村黨支部書記熊隆勝拋出話題:“雨水過了,小麥進入返青期,油菜也要提苗開花了,這段時間病蟲害防治比較重要,大家要提前做好準備啊。”
“老哈數了,大家都曉得,今年計劃從哪組開始,咱也好提前著手啊。”
“今年還是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來指導開展,每家每戶要多注意自家莊稼的變化,一旦發現病蟲災害,要及時干預,防治結合,確保糧食豐收。”
當天,勝利村的院壩會也擺了起來,村支書黃鑄武開門見山:“我們是來為大家解決問題的,各位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來,有困難我們一起解決!”
“我先說。咱們村林果種植時間比較長了,果木品種已經老化,能不能請村上出面,邀請咱們農業技術人員來指導一下林果品種改良。”村民高福建第一個發問。
看到有人帶頭,村民們紛紛發言。
“還有咱村上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除了大清理之外,日常維護也很重要啊。”
“是嘞,不然整治過后又開始亂擺亂放了,咱們搞個定期檢查、評選啥的,好歹也得把環境整治的成果給維持住嘍。”
“可以把村里黨員、網格員、小組長發動起來,每個星期來一次檢查或是義務清掃,怎么樣?我身體還行,我報個名。”老黨員支勝忠的建議,收獲了大家的掌聲。
現場干部認真記錄下每一個問題和建議,并給予群眾答復。“大家提出的意見建議我們回去會認真研究,只要是合情合理的,一定全力解決。”
在樸實的農家小院里,沒有主席臺,沒有主客之分,男女老少幾十口或坐或站,有說有笑,議議大家關心的事,就能使群眾敞開心扉,暢所欲言,讓院壩會有了“泥土味”和“人情味”。
今年以來,城關鎮扎實開展“四比四創”主題實踐活動,廣泛深入開展“走村社、訪民情、解民憂、促發展”和“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常態化召開“院落會”“群眾會”,用“大白話”代替“客套話”,將場所從“會議室”挪到了“小院壩”,真正讓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掃黑除惡、生態環保等法律法規和政策家喻戶曉。今年截至目前,城關鎮共組織召開院壩會60余場,參與干部群眾1000余人次,協調解決問題30余個,農村“小院壩”成了為民辦實事的“大平臺”,讓群眾有了說話的地方,切實打通了干部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