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彭佳芝
深冬時節,寒意漸濃,但位于白河縣冷水鎮紅椿村的香菇種植基地里卻依舊暖意融融。走進香菇大棚,淡淡的菌香撲鼻而來,只見一支支菌棒整齊地排列在支架上,一顆顆“虎頭虎腦”的香菇爭相從菌床上鉆出,圓潤飽滿,長勢格外喜人。菇農們穿梭于層架之間,忙著將成熟的香菇采摘裝筐外運。看著眼前豐收的場景,劉吉庭喜上眉梢。
提起劉吉庭,紅椿村的村民無一不豎起大拇指。早些年他一直在外承包建筑工程,憑著誠實守信的品德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得到工友們的信任與支持,工程也越做越大,慢慢在當地站穩了腳跟。雖然長居外地,但他十分關心家鄉的發展,經常捐資助學。2018年,在鎮村的大力支持下,劉吉庭回到家鄉,成立白河縣紅椿吉翔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村內流轉10余畝閑置土地,修建了35個標準化養菇大棚,發展種植12萬棒香菇,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增收,成了冷水鎮遠近聞名的鄉賢創業能人。“在外地摸爬滾打那么多年,返鄉創業一直是我的夢想。從小生在農民家庭,深知農村生活的艱辛。想著回來做點事,既能夠讓鄉親們就近就業增收,還能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談及回鄉創業的初衷,劉吉庭感慨。
萬事開頭難,創業之路總是充滿艱辛。起初由于經驗缺乏,基礎設施不全,香菇長勢緩慢,但他并沒有就此放棄,想要成功的信念反而愈加堅定。他找來各類香菇種植技術方面的書籍,邊學邊干,慢慢摸索香菇的生長發育條件,掌握種植溫度。他還虛心向兄弟鄉鎮專業技術人員請教,結合自身實踐經驗,整日扎身大棚觀察研究香菇生長,通過不斷摸索,當年香菇就喜獲豐收。據劉吉庭介紹,香菇種植具有生產周期短、帶動能力強等特點,一季香菇采摘四茬,每茬采摘期一個多月,由于紅椿村氣候宜人,晝夜溫差大,適宜香菇生長,而且香菇優質、市場穩定,根本不用擔心銷售問題,菇農們采摘的新鮮香菇早早被縣內各大超市提前預訂,經烘干加工后的精裝香菇也非常吃香,目前第一茬已全部銷售一空。
除了香菇大棚,劉吉庭還配套建設了冷藏室,購進了烘干機。現如今,該基地已建立起集點菌、采摘、儲藏、烘干、銷售為一體的一條龍產銷體系,同時提供了裝棒、脫袋、采摘、分選、裝車、運輸、清棚等諸多就業崗位,讓周邊村30余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每月可拿到2500元左右工資。“最近天氣好,出菇的速度快,品質也好,我每天到基地上班,一天有近百元的工資,離家近也不耽誤做家務,生活越過越有奔頭。”正在采摘香菇的脫貧戶賀茂麗說起如今的幸福日子,笑得合不攏嘴。“現在技術已經掌握了,接下來我想把河對岸的閑置土地也流轉過來,再多建幾個標準化養菇大棚,擴大產業規模。最主要的還是要動員村內的其他農戶跟我一起種香菇,讓鄉親們也切切實實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讓紅椿村的產業真正‘熱鬧’起來。”談及下一步打算,劉吉庭思路清晰,信心滿滿。
今年以來,該鎮搶抓鄉村振興機遇,大力優化營商環境,鼓勵外出鄉賢人才回歸家鄉投資創業,依托各類優勢資源為家鄉發展獻計出力。截至目前,冷水鎮已回引鄉賢創業能人20人,建成投產各類養殖場8家、合作社1家。現如今,鄉賢力量已成為冷水鎮鄉村振興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