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色白河》歌舞劇簡介
《水色白河》風情歌舞劇是2022年白河縣委、縣政府傾力打造的重點文藝精品項目,是扎實加強文化建設的實踐成果,也是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新需求、深情獻禮黨的二十大的實際行動。
《水色白河》風情歌舞劇是2021年9月底白河縣第十六次黨代會確定的重點工作任務,從策劃到統籌,直至演出,歷時10個月。該劇以漢江山水風貌為背景,以白河人文歷史為基調,生動演繹了白河人民敢為人先、艱苦創業的“三苦”精神,集中反映了白河兒女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精神面貌,充分展現了白河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時代氣象。
舞臺上的《水色白河》猶如展開的書卷,帶我們重溫了秦楚钖城的歷史人文、苦難變遷和奮斗發展。其中有我們先輩篳路藍縷、戰天斗地的背影,有我們兒時坊隅巷陌、溫泉古井的舊夢,也有風聲如歌、新燕裁春的春燕茶,珠潤無瑕、瑪瑙天成的紅櫻桃……
整部作品情節韻致、意境幽遠、旋律動人、俊逸清新,白河生態之美、人文之美躍然于眼前。《水色白河》歌舞劇的成功演出必將對進一步擦亮“水色白河”名片、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凝聚干事創業精神力量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該劇公演后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產生了強烈反響,在我市文藝界刮起了一股“水色白河”風潮、“三苦精神”風潮。許多業界翹楚將自己觀劇的體會和感想付諸文字,希望和廣大文藝愛好者交流分享,現將部分筆者的文章見諸報端,以饗讀者。現刊發第二期。
唱活了這方山水的人文風情——《水色白河》歌曲賞析
□ 李煥龍
《水色白河》作為民俗風情歌舞劇,其歌,是敘事、抒情的基本形式。當我在其結束曲中,看到演員含淚謝幕、觀眾駐足不離的感人場景時,情不自禁地口中哼著音樂,心中發出感嘆:成功,不易!
此劇的成功要素,在于以歌曲為骨干的音樂元素功勞過半。因為,歌舞劇雖是有歌有舞、且歌且舞,但無論有無歌唱都要靠舞蹈來作舞臺呈現。因而,若無音樂,其舞則是沒有舞蹈語匯的肢體舞動,即為無神無韻的“群魔亂舞”了。
在觀劇目,讀劇本,且與編劇李思純多次交流之后,我們發現:此劇的歌曲,成功于三個方面。
一是取材于民歌元素。與十幾年前的歌舞劇《白河水色》歌曲的不同之處在于:《白》劇多用原生態民歌,《水》劇只從優秀民間文藝中吸取有益的民歌元素,用于二度創作,使其更利于舞蹈化呈現,更便于現代人接受。第五篇章《水色白河》是全劇的重頭戲,歌曲《摘櫻桃》《打木瓜》《采茶》是展示白河風情及白河女子風韻的核心內容,其歌曲從標題看似是民歌,從結構看也有民歌影子,但整體歌詞卻是全新創作的。如《摘櫻桃》中的首尾句:
春天來了,
櫻花開了。
櫻花謝了,
櫻桃紅了……
其風格近于原生態民歌或是山鄉民謠,但沒有原生態民歌的打情罵俏、男歡女愛,甚至直白的說教和蒼涼的吶喊。其歌詞是作者吸收了詠嘆調式民歌的通俗語言,卻又用這些大白話式的詠嘆,唱出了生活的哲理和歌舞的內涵,從而使作品有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魅力。
二是取意于生活理趣。用一部精短歌舞劇來演繹地域文化,展示民俗風情,講述地方故事,宣傳縣域特色,無論篇幅或臺面,都無法據史寫實,只能是取其精華的大寫意。《水》劇講述了白河從湖廣移民到安居樂業,從“三苦精神”到“南水北調”的漫長歷史,其間穿插了教育、钖繡、獅舞等文化生活和綠松石、木瓜、櫻桃、茶葉等地方特產,以及建設河街、開發橋兒溝、修石坎梯田等勞動場景,其舞蹈語言豐富多彩,美輪美奐。而舞之精靈,來自音樂,尤其是具有表情達意奇效的歌詞。請看《采茶歌》:
四月春風過,
茶醒一面坡。
綠芽芽探出頭來,
太陽下笑呵呵……
何謂“茶醒”?這是情趣盎然的擬人化寫意。
何來“笑呵呵”?你看這迎風而開的嫩綠茶芽,不正是咧開的笑嘴兒嗎?
如此的生活意趣,構成了《水劇》的歌曲風格,呈現出該劇濃郁的生活氣息,展示了地域文化的意境之美。
三是營造了人文白河的詩情畫意。如果說《水》劇是白河的旅游文化產品,她便是你喜愛的“詩與遠方”;如果說《水》劇是人文白河的宣傳品,她便是你的夢中情人。該劇的舞臺功夫,之所以能呈現出“水色白河”的詩情畫意,皆因其歌曲唱出了人心向往的詩意之美。
第六篇章《碧珠璀璨》,用群舞《石之靈》和男女聲二重唱《綠松石之戀》展示了石之美,而歌者所唱的卻是堅如磐石的愛之美、美如玉石的情之韻。你聽:
翠如碧波潭,
珠潤透華彩。
松石見證我們的愛,
情緣續百年……
這情、這緣何以“翠如碧波”?只因我們的愛“珠潤華彩”!
再看群舞《踏水而歌》的唱詞:
舟子漢江上,
浮沉奏九歌。
一棹春風度,
送我到白河。
這奏于“九歌”的詠唱,讓人如聞《詩經》,似見《楚辭》,又如在千百年來、源遠流長的漢江詩潮中穿越。直到尾聲,我們才從“君飲漢江頭,我飲漢江尾”的反復吟唱中回歸現實,走進“南水北調”的水源涵養區,走進詩情畫意的水色白河。
由此便知:這“詩情”是對人文白河的深刻解讀,這“畫意”是對生態白河的歌舞呈現。
《水》劇的歌曲之美,還在于譜曲者為全劇所設定的輕音樂風格。她不是民歌劇的民歌風,也不是漢劇、秦腔的地方老調,而是節奏明快、柔情蜜意、富含技巧的時尚風。她讓古老的白河年輕化,她讓年輕的白河現代化,她因宜歌宜舞、老少皆宜而成為今人唱給明天的時代歌謠。
水色白河
□ 郁柏年
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
山和城的根扎在漢水之畔,一江清流用上善的梵音點亮滿城星河,萬家燈火。
那些隕落的白色石英,呈現出圣潔的光澤躺在時光淘洗千百遍的白石河河床里——這條陜西境內漢水最后的支流。
如同一個水邊出生的孩子,山城撿了一個柔美的名字——白河,并以地理的方式自我批注:陜西東南門戶、全省海拔最低點、漢江陜鄂分界處。
人類的繁衍與文明創造總是與水有關。在漢江攜著白石河奔流到海的日子里,來自荊楚大地的先民篳路藍縷,宛如逆流而上的魚群,朝著漢水相反的方向一路前行。
在這座山,在這座城、在這個叫白河的地方,他們終于放下眷戀和思念,放下苦難和疲憊,也放下了種子和希望。
一年樹谷,他們的莊稼破土而出,長成糧食。用八山半水半分田硬生生養活了21萬人民,在陜南土石山區率先解決溫飽問題。
十年樹木,他們的鄉音破土而出,長成風情。性格兼具秦人的勇武剛烈與楚人的溫婉細膩,漂亮的姑娘張嘴就像唱歌,淳樸的小伙兒彎腰就能吃苦。
百年樹人,他們的善良破土而出,長成情懷。把最好的校舍、最優的教育給孩子,用知識斬斷貧困的代際傳播。那些當初背井離鄉的游子,富不忘故鄉,帶著資金、技術、人脈雁陣歸來,回報桑梓。
而千年以后,他們的執著破土而出,長成精神。這些精神以最物質的形式閃耀在白河的土地上。突出修身立德、風正行遠被中紀委專題推出的白河黃氏家訓;全憑刀砍斧鑿、肩挑背扛而成掛在山上的明清古街橋兒溝;呈現五彩斑斕、大地藝術將石坎砌上云霄的梯彩天寶......
進入新時代,在白河發展越來越好的時候,策劃《水色白河》歌舞劇對于致敬前人、銘記歷史、推動發展的意義重大。時光會湮沒很多東西,但《水色白河》呈現的白河山水之美、生態之美、人文之美、精神之美必將成為化石般的存在,正如縣志記載清人陳瑺吟誦白河的佳作“一水分秦楚,清江入畫樓。舟輕馳曲岸,帆正騁中流。”幾百年后,我們仍然可以沉浸在其描摹的畫面中。
水色白河,故鄉故土,魂牽夢縈,難舍難離!
“白河鄉愁”的史詩性藝術呈現——簡評風情歌舞劇《水色白河》
□ 陳啟安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價值目標追求。關于“鄉愁”,文藝的感性描述總比學術的理性闡釋,更適合大眾化傳承和廣泛性傳播。《水色白河》以風情歌舞劇的綜合表達方式,全景式展現了白河歷史根脈、地域文化、風情風物和人文美景,實現了“白河鄉愁”的詩史性藝術呈現,打出了一張具有鮮明秦楚邊城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片。
地域性文化元素凝練亮相,喚醒了“白河鄉愁”。作為一部全方位、立體式展現水色白河的風情歌舞劇,最難的大概是對地域文化元素的選擇和提煉。主題的導向、內容的取舍、素材的細節是檢驗作品成敗的關鍵。“白河鄉愁”是什么、在哪里、精神內核跟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有哪些令人難忘的故事等,創編團隊提交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水色白河》聚焦白河自然肌理和人文精神,選取了移民遷徙、河街市井、黃氏家訓、“三苦精神”、白河钖繡、民間藝術、木瓜、綠茶、綠松寶石、水色之城、方言韻白、青山綠水等白河獨有的、標識性文化元素,按照藝術表現邏輯次第呈現,調動起觀眾對歷史的回望、往事的念想、現實的感動和未來的展望,從而喚醒觀眾曾經流浪、迷失、忘卻的鄉愁記憶。“領導苦抓,干部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是白河獨有的“國字號”標志,《水色白河》情景再現了“石坎坎”變成“金碗碗”筑夢山地的光輝歷程,重新昭示觀眾:“土地是農民的命根,是神”(費孝通語),通過展示“白河鄉愁”的蘇醒,揭示出普生民眾可知可感、持續穩定的共同鄉愁。
藝術性表現手法綜合調度,點亮了“白河鄉愁”。情景歌舞劇是融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現代聲光技術等多種表達方式于一體,并通過舞臺空間的情景化創設和演員的二度創作所形成的綜合藝術。成功的情景歌舞劇,不是舞臺藝術表演方式的羅列組合,而是精妙簡約、合理高效地調度形象化藝術要素,調動觀眾視聽感覺和靈魂感受,達到“劇在舞臺、我在劇中”的藝術效果。
《水色白河》藝術表現手法綜合而不繁縟、跳躍而不凌亂,調度有方,運用有制。主體部分六個篇章和序曲、尾聲前的導語,情景表演中的唱詞、道白所傳達的語言,或比喻、或虛構、或想象,都是以文學語言的形象性表達,完成了“白河鄉愁”的詩意呈現。在戲劇元素的運用方面,以白河人文歷史根脈流向為線索,布局“家在何方”“河街舊夢”“三苦豐碑”“楚風流韻”“水色白河”和“碧珠璀璨”六個篇章,并以“日照山河”啟幕,“一江清水永續北上”結尾,篇章之間和篇章內部,都有戲劇性矛盾緣起和沖突化解。特別是“三苦豐碑”中的戲劇表演《世路風波》,張嬸、李嬸和王叔三人的小品化表演,把人物的動作、對白、表情等貫穿于程式表演之中,宣示出土地貧瘠與人的生存矛盾沖突,讓“石坎坎”變成“金碗碗”的筑夢歷程水到渠成,一座“三苦豐碑”拔地而起、蕩氣回腸。
既然是歌舞劇,《水色白河》把音樂和舞蹈作為主要表現手法。全劇的音樂綜合運用旋律、節奏、復調、和聲等基本表現形式,如啟幕前后的沉靜與悠揚、移民遷徙的悲愴與憂傷、河街市井的安詳與亮麗、修田造地的硬朗與堅定、民情風俗的婉約與情趣等。因人因事、因情因景、因時因地穿插歌曲演唱,如《鄉戀》《秀繡》《摘櫻桃》《打木瓜》《采茶》《踏水而歌》《綠松石之戀》等歌曲,詩意的歌詞和優美的旋律,在流動跳躍的音符中,發出“白河鄉愁”深情動人的聲音。劇中的舞蹈總是與音樂同頻共振,動與靜、強與弱,張揚與含蓄、靈動與樸拙,都是白河人的生存與抗爭、守護與發展、現實與夢想的行為狀態的藝術化。
舞美設計、光電特效和多媒體技術等現代創作手法的靈活運用,通過標志性意境創設、生活化場景轉換、動態化色彩渲染,讓“白河鄉愁”更加響亮動人,達到沖擊視聽、身臨其境的藝術效果。特別是舞臺裝置,出人意料地融合了山水形態、縣城地貌、橋兒溝老街、石坎梯田等白河地理人文元素,打造了動靜結合、靈便精巧的舞臺藝術表演載體,通過燈光、服飾、道具的點化,每一場景,都是一幅“白河鄉愁”的生動畫卷。
史詩性敘事倫理合理構建,深化了“白河鄉愁”。從“數以萬計遷徙的流民……帶著新生的希望落到莽莽山谷”到“母親河漢江正荷載著她們的夢想,沛然向東,春風浩蕩”(首尾導語),“白河鄉愁”承載著白河人前世今生的依戀、篳路藍縷的奮斗、刻骨銘心的記憶。《水色白河》采取縱向述史、橫向敘事的敘述倫理,勾勒出四代白河人的生命之旅和心路歷程,回答了白河人從哪里來、經歷了什么、往哪里去的命運之問。
這是一部白河人的歷史劇,數百年來,祖輩“從東到西,從南到北”一路遷徙,把白河當做“心安之處”,因此落地生根、安身立命,由此同心同向、一起出發,譜寫了一頁頁創建美好家園的歷史篇章,把移民遷徙、開荒棲居、修田造地、崇文重教、生產興業、守護生態等歷史大事記,深化為白河特有的精神譜系,鄉愁歷史凝重而深遠。這又是一部白河人的故事劇,在講述壘石造田、白河女子、光皮木瓜、黃氏家訓、綠松寶石、民情風俗故事中,把白河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情趣,通過情景交融、詩情畫意、以小見大的情節敘述,讓觀眾找到了“自己在場的感覺”,把鄉愁記憶定格在靈魂深處,情不自已,持久不忘。
情景歌舞劇《水色白河》,是近年來安康縣域舞臺藝術創作的一次成功實踐。倘若要成為精品力作,藝術提升和深度打磨顯得十分必要。首先是整劇“舞”有余而“歌”不足,特別是其中演唱的歌曲歌詞不夠經典、旋律特色不鮮明,缺少廣為傳唱的可能;其次藝術表現重點有待強化,“三苦”是白河地域文化精神所在,在藝術呈現上應當深入、有力、細致,讓“豐碑”更加熠熠生輝。再次是敘事倫理還可優化,“六個篇章”未能有機銜接,導致某些場景呈現突兀。此外,導語語言表達的詩意具象不足,導示性不強。瑕不掩瑜,藝無止境,期待《水色白河》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