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吉平 朱明富
走進白河縣倉上鎮裴家社區,廣場上一塊網格治理“作戰圖”十分醒目。圖中標注的4個大網格、13個網格單元把437戶1836人按片劃分在每位網格員名下,責任分工清清楚楚,幫帶管理明明白白。
裴家社區是“支部建在網上,黨員連在線上”的發源地,其黨建模式曾經在全國推廣。今年,社區黨支部在推進“黨建+321基層治理”中又探索出“上聯支部、下聯住戶、互聯互助”新措施,打造“網絡黨支部”升級版,開啟黨建引領社會治理新模式,讓服務群眾見成果、社會治理有力有序。
上聯支部提建議,架橋連心匯民意。裴家社區在“建網劃片立格連線,無縫對接真人管理”中,建立了區域統籌、網格覆蓋、分片負責機制,由社區“兩委”主要干部任網格長,21名素質好且幫帶能力強的黨員擔任一級網格員,負責把黨的方針政策傳下去,把群眾的聲音帶回來。在“網”上,每名黨員既是社區治理的“移動探頭”,又是社區支部服務群眾的“終端”。
網格員作為社區支部與群眾聯系的紐帶,在走訪入戶中,了解民情民意,匯集群眾智慧,積極向支部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促進社區各項工作有序開展、服務措施更加完善、民生需求及時解決。
社區家家有電動車,住在高層的居民每次要從樓上拉線給車充電,既不方便,又存在漏電走火等隱患。網格員周耀國向黨支部建議,在人口集中區域安裝統一充電插排,社區黨支部及時協調地點,聯系技術人員,在最短時間內裝上了同時能供20輛車充電的插座,解決了群眾的充電難問題。
下聯住戶解難題,敲門暖心聚民力。按照每名有能力的黨員包聯不超過5戶的原則,就近或就地包聯獨居老人戶、留守兒童戶、矛盾隱患戶、經常上訪戶。黨員可以選擇群眾,群眾也可自愿選黨員,建立穩定互信的包聯關系。堅持一月至少入戶一次,一年至少給幫扶戶辦一件實事,解決一個困難問題,并從就業、產業、技能、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開展幫扶。
該社區內的一名學生父母離異,家庭的變故使他性格變得孤僻,對學習失去信心。網格長李加俠、網格員蔡克莉每周帶著各種生活用品去安慰疏導他,一次次的探望讓孩子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心情慢慢開朗起來,學習也進步了,有心里話還主動跟鄰居阿姨傾訴。
在敲門入戶幫扶中,社區支部班子成員和社區干部,每人都包抓化解一個信訪矛盾問題,黨支部書記第一時間處理好日常初信初訪,黨員積極參與化解鄰里糾紛和家庭矛盾,引領社區形成移風易俗、風清氣正、和睦友善、遵紀守法的文明新風。通過幫扶,該社區共結對包抓50戶重點戶,累計開展幫扶82次,協助解決問題16件,主動化解矛盾、處理問題103件。
互聯互助凝動能,齊力同心謀民利。按照“三聯”工作機制的要求,裴家社區以發展產業為主線,與村黨支部之間結對共聯共建,支部安排條件好的黨員與嚴重困難黨員結對幫扶,有職黨員與外出流動黨員建立固定的聯絡關系。并打破組織關系界限,與發展同類產業的黨員市場主體建立穩定的互聯關系,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同心協力為社區群眾解民困、謀福利。
該社區還通過“三聯”機制,讓黨員干部在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爭先鋒,把群眾“急難愁盼”抓實抓細,把干群思想統一到社區穩定發展的大局上來,不斷提升服務群眾能力,提高社區群眾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