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賀余環
“春有清茶夏有桃,秋有天麻冬有雪。歌風樓上故事多,茶香宋家好時節……”悠揚的鼓聲、清脆的云板聲交織在一起,循聲望去,演唱這古老漁鼓桶曲調的正是民間藝人孫頌庭。
孫頌庭是土生土長的白河縣宋家鎮人,也是多才多藝的民間藝人,在十里八鄉也算小有名氣。“老孫鼓桶敲得好,大家都愛聽,聽說他要登臺,鄉親們都擠過來湊熱鬧。”演出中,孫頌庭斜挎著漁鼓桶在臺上聚精會神地唱,臺下觀眾也聽得入迷。濃郁的鄉土氣息溫暖了幾代白河人的記憶,喚起了心底那悠遠的鄉愁。
宋家鎮位于白石河上游,境內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有歌風樓、楚長城等多處歷史遺址。位于秦頭楚尾的宋家鎮不僅以歌風春燕茶聞名,更有歷史悠久的漁鼓桶曲藝。漁鼓桶曲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歷經幾代民間藝人改進和藝術加工,與陜南民歌結合,形成了唱腔豐富優美、詞曲通俗易懂、舞臺形象生動、獨具特色的民間曲調。來自太平社區的民間藝人孫頌庭憑借著粗獷高亢的唱腔、收放自如的表演,讓這一古老曲藝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現年64歲的孫頌庭,在17歲時便與漁鼓桶結緣。從此,漁鼓桶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先后師從當地民間藝人李文支、汪光來,學習漁鼓桶演奏方式和技巧。學有所成后,他又輾轉陜南、湖北等地尋找漁鼓桶民間藝人,拜師學藝,苦心鉆研演奏技巧。經過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終于形成風格特色鮮明、獨具一格的演奏技法和漁鼓制作技藝。
1994年,孫頌庭創作的《鬧元宵》《十杯酒》登上了縣級表演舞臺。舞臺上,孫頌庭右臂斜抱漁鼓桶,手執云板,雙手擊打桶底與云板交錯應節,輔以身段動作表演。優美動聽、膾炙人口的唱詞,新奇的表演形式,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正是因為有了群眾的認可,孫頌庭更加堅定了傳承技藝的決心,編新譜、填新詞已經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孫頌庭對漁鼓桶的滿腔熱情,太平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啟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打漁鼓桶技藝在宋家鎮傳了這么多年,老一輩都愛聽,可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手上斷了‘根’。”在鎮村極力推廣下,孫頌庭多次在戲曲進鄉村文化演出中與觀眾見面,漁鼓桶更于2021年8月順利入選安康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宋家茶園真普遍,茶香宋家好美滿。百姓脫貧真高興,家家戶戶都有錢。”宋家鎮種茶歷史悠久,現有茶園2萬余畝,茶業龍頭企業14家,百姓因茶而富,孫頌庭看在眼里,喜在心頭,隨即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演奏樂曲《歌風茶》。“各位鄉親聽我言,紅白喜事要從簡。進出一定把手洗,講究衛生才康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又當起了義務宣傳員,利用漁鼓桶宣傳疫情防控知識。
“孫頌庭在不斷提升漁鼓桶表演技藝的同時,注重將地方文化與政策理論宣傳相結合,寓教于樂,讓廣大受眾在觀看到精彩演出的同時,深入學習各項政策,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宋家鎮黨委書記程玉春說。
直至現在,除了孫頌庭,宋家鎮再無人專業打漁鼓桶,面對漁鼓桶的“去留”,孫頌庭毅然選擇了堅守。“漁鼓桶雖然現在會的人少,但它是家鄉流傳已久的技藝,這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它留下的烙印,我就是要通過漁鼓桶喚起人們對鄉土文化的記憶,訴說家鄉的變化,讓更多人一起為家鄉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孫頌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