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朱明富
近日,走進白河縣倉上鎮倉南小區江之南毛絨玩具廠,在寬大的縫紉車間里,工作燈明晃晃地照著一排排機床,工人們手上不停地前后左右挪動著各種形狀的布料,縫紉機發出的“噠噠噠”的聲音,像一曲曲輕快的打擊樂,此起彼伏,悅耳動聽。
“前幾天剛做完30萬只攜物袋,現在又接了3萬個獅子包,這是十四運會的文創旅行配套產品,對做工要求很嚴格,時間也卡得緊。只要按期保質保量交付這批貨,以后還有更多的訂單,因此我們既要保質量,又要搶時間。”廠長王加宏介紹。
為了激勵工人,廠里按照全勤、滿勤、績效(工資超線)和綜合排名獎勵考核發放工資,工人干得越多,獎勵就越多。“有訂單老板高興,有錢賺工人開心。”3月份工資表一出來,曹文萍、孫壽云、王定芬、王佳琴、周晉平等一幫姐妹們臉上樂開了花。“我上月工資是3600元,加上各項獎金,發到手應該有4100元。排名第一的孫壽云比我還多幾百元。”技工曹文萍樂滋滋地說。曹文萍以前是燈塔村人,搬遷到集鎮安置點后,她一邊照顧2個孩子上學,一邊在玩具廠上班,工作家庭兩不誤,雖然有時要加些夜班,但一月能掙幾千塊,心里還是很高興。
毛絨玩具要經過繡邊、縫制、剪修、填充、包裝等多道工序才能成型。在紅花社區分廠打包車間,工人們正忙著分揀點數、打捆包裝。徐優連、周國珍都是“婆”字輩的人了,她們以前住在山上,種菜種糧勞動慣了,搬到集鎮社區后不甘于每天圍著孩子、鍋臺轉,也想找些事做。“家離廠子幾十米遠,早晨照顧3個孫子上學后進廠上班,下午按點去幼兒園接回小孫子,再回廠干活,這樣一天能掙五六十塊錢,既打發了時間,又能貼補家用。”周國珍說。
該廠主要承接以出口為主的來料加工,生產出來的都是半成品。為了學習管理經驗和科學生產模式,前不久,廠長王加宏到蒿坪、恒口、五里的文創企業觀摩取經,并購置了PP棉充棉機等生產設備,以后,江之南毛玩廠也能自主生產出完整的毛絨玩具了。
據悉,該廠于2019年7月落戶倉上鎮,用2年時間了將玩具廠由1家發展到4家,用工輻射紅花、裴家社區和農莊居民小區3個人口密集區域,共有女工120人,加工各類玩具產品180萬只,年人均收入3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