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楊菲
在白河縣西營鎮高橋村,提起“牛人”王加林,許多人都贊不絕口。
54歲的王加林患有眼部四級殘疾,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妻子精神殘疾2級,常年靠藥物維持,且身邊不能離人,因此王加林不能出遠門務工,兒子正在上學也要花錢,全家里里外外全靠王加林一個人,生活十分艱辛。在幫扶干部和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他與妻子辦理了殘疾證和慢病證,解決了看病吃藥的難題。
解決了看病的問題,家庭收入怎么辦?經過反復思考和研究,駐村工作隊發現他家的后山土地寬敞,適合養牛。他也很快被說服,決心發展養牛產業,解決家庭收入問題。
2017年4月,他先嘗試著買了3頭母牛、1頭公牛,經過試養摸索,初步掌握了養牛技術。2017年5月,在鎮村干部的幫助下,他借到了5萬元的產業貼息貸款,又買了5頭牛。2020年,母牛繁殖了6頭小牛,他的養牛頭數擴大到了15頭。
這些牛他像寶貝一樣地看養護著。每天,天蒙蒙亮,王加林就把牛趕到山上去吃草。只要有空他就跑近十里的路去收集秸稈給牛添加夜料。隔幾天就把牛圈打掃一次,保持干凈衛生,天冷時用篷布把牛圈窗戶蓋上用于保溫。在他的精心飼養下,15頭牛個個長得膘肥體壯、毛色光亮。
辛勞付出終有回報,2018年9月,他出售了3頭肥壯的大牛,收入1.6萬余元。同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和鼓勵下,他又購置了一臺微耕機,用放牛的間隙幫人耕地。微耕機要扛到地頭,不管路途遠近,他都從不推辭。一年下來,他掰著指頭算算,幫人耕地能掙到5000元左右。自此,王加林從交不起醫藥費的貧困戶成了村里有穩定收入的萬元戶。
王加林自己雖然沒有文化,但他知道文化和技術的重要性。兒子王順軍2016年初中畢業后,即使家庭比較困難,他也沒有讓兒子回家干農活,而是省吃儉用讓兒子在白河縣職中學技術。2019年3月終于把兒子供出來了,當年10月成功應聘到深圳一家企業實習。
“我從來沒想到,像我這樣的殘疾人不出村也能掙錢過上好日子,以前整天都在為媳婦兒的醫藥費發愁,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現在收入增加了,生活好了,媳婦兒病情也穩住了,這要感謝黨的政策和鎮村干部對我的幫扶。我絕對不負黨恩、不負鎮村干部的心血,給鄉親們帶好頭。”王加林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接下來準備運用科學養殖方法,飼養雜交新品種,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提高經濟效益,在產業發展上發揮好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