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呂曉紅
清晨,“自律鬧鐘”按時叫醒了白河縣中廠鎮迎新村第一書記陳義波,“今天要監督李洪明家的危房改造施工情況,還要幫助趙大海辦理殘疾證……”像往常的每個早晨一樣,他在腦海中迅速理了一遍今天的日程。
家中那雙駐村第一天開始穿的白色登山鞋,現在已經變成了灰白色,日漸增厚的顏色代表著陳義波3年來的艱辛付出。他說,這樣艱辛付出的不僅是他自己,還有奮戰在全縣脫貧攻堅主戰場上的9000余名黨員干部。
把精力投入到一線、把熱愛傾注到一線、把技術運用在一線,白河縣黨員干部在這片深愛的土地上精耕細作,讓“致富之花”開遍山城的每一個角落,讓“幸福之果”甜在每一名貧困群眾的心間。
厚植精神土壤,扎下戰貧之根
“六組的劉忠明干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動不動就去村上要救濟,我建議把他評為‘后進典型’。”在城關鎮向榮社區道德評議會上,群眾圍坐在一起,圍繞村內“誠、孝、儉、勤、和”正反面典型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這次道德評議會讓劉忠明認清了自己的問題,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他的“懶病”逐漸“痊愈”。“工作隊介紹我在白河逸酒酒廠務工,現在每天有150元的收入呢。”變勤快的劉忠明,“精神頭”也強了好多,在前不久的新民風表彰大會上,他還被評為了“勤勞致富標兵”。
白河縣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的幫扶理念,探索出了“家家看、戶戶評、人人議”的道德評議院落會新模式,建立“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的“一約四會”機制,常態化開展“群眾說、鄉賢論、榜上亮”活動,促使建設新民風、創造新生活成為貧困群眾的共同追求,讓自主致富觀念扎根在每個貧困群眾心里。
澆灌辛勤汗水,開出致富之花
駐村3年,雙豐鎮孔城村第一書記鄢繼炎漸漸成為了“村里人”,他說:“其實很多老百姓的期望都很小,你去他們家中坐坐,他就認為你尊重他,不嫌棄他,才肯把掏心窩子的話說給你聽。”
陳保斗、鄭傳珍是他眾多關心的群眾中最為特殊的兩人。陳保斗2015年因眼角膜壞死做了角膜移植手術,欠下了高額費用,后來手術失敗。2018年6月,鄢繼炎聯系愛眼公益基金再次為他進行免費手術,目前恢復良好,現在在外務工。鄭傳珍2016年因家庭變故患重度抑郁癥,終日以淚洗面,鄢繼炎幫其辦理了二級精神類殘疾證,鼓勵其參加遠元集團的修腳培訓,幫她重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
打贏脫貧攻堅戰,駐村幫扶是關鍵。白河縣全面整合“四支隊伍”,2013年以來,累計選派1090名優秀機關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隊員,確保一村一駐村幫扶工作隊,長駐人員不少于3人,專心從事駐村扶貧工作。他們在農村這片土地上播撒汗水、淚水、血水,澆灌了致富的希望,形成了推動脫貧攻堅的最大合力。
發掘土地潛力,結出幸福之果
宋家鎮磨坪社區自然環境非常適合種植茶葉,但由于茶企缺乏科學指導,投入不足,雖有規模,但效益并不喜人。作為第一書記,諶東東急在心里。他積極聯系包建部門縣農業農村局舉辦茶葉管理技術培訓班,并邀請專家給茶農授課,讓茶農掌握茶葉栽培技術和提高產量技巧。
光有技術不行,資金是擺在茶企面前的另一個難題。他積極爭取陜西省果業研究發展中心的扶貧項目及政府的資金支持,幫助茶農獲取產業發展資金來源。依托磨坪社區青春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大力發展以農業為主導的農村支柱產業,提質增效600畝標準示范園,改造300畝標準示范園,采取“公司+貧困戶”的合作方式,帶動當地貧困戶增收致富。
近年來,白河縣在推動縣上確定的“八大產業”有序發展的同時,結合各鎮各村實際,圍繞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扶持培育各類新型農業市場經營主體,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富民產業,先后創辦了690多家涉農小微企業、115家農業園區、80多家新社區工廠、430多家農業合作組織,形成了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夯實了群眾增收致富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