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賀余環
仲夏時節,艷陽高照,走進白河縣宋家鎮東橋村花椒種植園,一株株椒苗隨風搖曳,長勢喜人,20多名村民在田間地頭忙除草、忙管護。不遠處的林地里,正在平整荒地的機器聲轟鳴作響,大家顧不上拭去額頭的汗珠,干勁十足。
今年31歲的李龍是土生土長的東橋村人,也是香爐坪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負責人。2013年,長期在外經商的他為了照顧父母,選擇了回鄉發展。2018年5月,村里換屆選舉,李龍當選為村主任。“缺乏產業帶動,村里的發展一度受限,我要再探索出一條適合東橋特色的山地農業發展路子,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奔小康。”李龍很早就在琢磨,東橋村香爐坪一帶生態環境優良,土地連片,氣候宜人,很適合種花椒,經濟效益也很樂觀。
在包聯部門白河縣林業局的指導規劃下,經過林技專家現場考察,肯定了建設花椒園的可行性。找準了目標,李龍又輾轉韓城市、甘肅省等地學習花椒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知識,并挑選花椒品種,邀請市農技專家實地指導。“這趟考察學習中,看到村情相同的地區通過開墾閑置荒山荒坡栽種花椒樹,帶動村民實現了增收致富,讓我更加堅定了發展產業的信心。”
在村民的支持下,今年年初,第一期椒苗移栽項目實施,300余畝花椒幼苗落地該村。花椒苗在種植3年后才開始掛果,為了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駐村工作隊積極與縣農業農村局對接協調,與白河縣鵬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簽訂保底收購合同,在椒苗地里套種了100畝辣椒,又在此基礎上套種了200畝黃豆,形成了以花椒為長效主導產業,以黃豆、辣椒為短效特色產業,“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產業發展格局。
看到家門口建起了產業園區,不少村民也打消了外出務工的念頭。“讓鄉親們在順利脫貧后跟著我一起致富,這比什么都高興。”李龍說,花椒產業的發展既提升了生態效益,也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
“這里以前基本上已經撂荒了,沒有村民愿意來山坡上栽種農作物,這下好了,坡上栽種花椒后,綠化了荒山,還能在自家門口打工掙錢。”正在地頭忙碌的村民熊如美感慨,園區開發流轉了家里的8畝閑置耕地,自己農閑時就在園區務工,妻子為工人做飯,收入也很可觀,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花椒基地的建設,讓貧困戶謝從興夫婦受益匪淺。為了照顧家人,謝從興夫婦常年在家務農,靠著四五畝土地過日子,家里經濟比較困難。今年年初花椒栽種時,在村干部的引薦下,謝從興夫婦來到基地打工,夫妻倆加起來每天有200多元的務工收入。
“每天能拿到100多元工資,我很滿意!”貧困戶李護國有著多年的種養殖經驗,如今主要負責基地管理以及組織村民開展栽苗除草施肥等日常工作。李護國表示,在基地務工,預計一年至少有三五萬元的收入,比以往種地養殖更劃算。
截至目前,花椒苗已經長成小樹,枝繁葉茂,前景樂觀。談及未來發展規劃,李龍信心滿滿:“年初種下的辣椒、黃豆預計能有20多萬元的收入,下半年計劃新增花椒苗100畝,引進優質黃桃、柿子、拐棗等果樹200余畝,逐步形成以花椒為核心、以果樹為配套的農業觀光示范園,預計帶動40戶貧困戶,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
在駐村工作隊的引導下,香爐坪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深入實施“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積極引導群眾以流轉土地、入園打工等方式參與發展花椒產業,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脫貧奔小康。
東橋村花椒產業的發展只是宋家鎮培育特色產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宋家鎮黨委政府瞄準產業富民道路,堅持因地制宜,根據地方特色,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的積極性,鞏固和擴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大力支持茶葉、羊肚菌、天麻、木瓜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拓展貧困群眾增收渠道,為決勝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