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恒)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新形勢下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種生產經營體制創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中也多次提到了“農民合作社”。白河縣人大常委會近期在調研中發現,通過政策引導、企業聯合、能人示范、大戶牽頭四大力量協同發力,白河農民專業合作社呈現快速發展態勢,為“三農”經濟建設提供了持久動能。截止目前,白河縣已登記注冊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45個,成員達12000余人,注冊資金19121.96萬元。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農村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專業大戶牽頭創辦,帶領農民合作共贏。即由種養殖大戶或經營能手牽頭,積極吸納農戶參加,以從事農產品購銷為主,形成“牽頭供銷”的運行機制。如卡子鎮牧源養羊專業合作社,就是由當地養羊大戶汪金炎牽頭成立,其個人養羊400余只,為了形成規模效應贏得市場,聯合6個家庭農場成立合作社,實行訂單式統一銷售。2015年共銷售白山羊1200余只,收入達48萬元。2016年銷售超過1600只。正是因為互助共贏效應,吸引了農民加入合作社的積極性,成員現已發展到21人。
返鄉能人自主創辦,推動資源高效利用。外出務工能人掌握著一定的技能和廣泛的信息,有著較好的經濟基礎和敢創敢干的開拓思想。返鄉后,通過創辦合作社,流轉土地統一經營,減少了耕地撂荒,提高了土地經濟效益。卡子鎮倉房村黃治貴返鄉創業,個人出資100余萬元通過建立標準化茶園基地、流轉土地農民入股,成立富秦綠茶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農民務工式”運行機制。倉房村271戶933人全部加入合作社,全村3280畝土地流轉建茶園,僅此一項戶均年收入1-4萬元不等。還有的返鄉后發展特色產業,創辦食用菌、花卉、特禽等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合作社,進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龍頭企業聯合創辦,促進產業走向市場。全縣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托的是企業,采取的是“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運行模式。白河縣8家茶葉合作社都是依托相應的公司,企業負責技術指導和收購,合作社負責管理、服務茶農。宋家鎮歌風春燕茶葉有限公司經理陳玉興說:“與專業合作社進行合作,鮮葉有來源、收購有保障,降低了運營和管理成本,有利于企業發展。”農產品規范化、精細化生產,增強了優勢產品的競爭力。2014年,卡子富秦綠茶獲得第八屆中國西安國際茶葉博覽會金獎,2016年在第二屆安康生態富硒產品博覽會富硒茶葉大賽中獲得優質綠茶一等獎,老爺灣綠茶獲陜西省優質茶葉評選金獎,并取得了陜西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
政府部門引導創辦,帶動發揮綜合效益。近年來,政府及職能部門緊扣招商引資、脫貧攻堅,以發展主導產業為重點,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為目標,出臺優惠政策、加強服務指導、搭建創業就業平臺。縣鎮村結合產業發展實際,按照“一村一社一產業”的思路,堅持科學、特色、差異化發展理念,如茅坪鎮探索“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成立“樂村淘”電子商務服務中心、棗樹社區電商服務站。西營鎮土泉村富康源生態養殖、農民種養殖兩個專業合作社分別與20戶貧困戶簽訂脫貧協議,制定“一戶一策”增收明白卡,幫扶貧困戶穩定脫貧。截止目前,全縣以精準脫貧為目標成立了41個合作社,為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