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汪銀春 何軍)時至數九,呵氣成霜。紅石河畔的山谷中,濃郁的木瓜酒香緩緩彌散,沁人心脾。“采用土法釀酒,酒香味正;客戶早早下了訂單,不愁銷路。”陳德貴邊說,邊向酒灶里添了把柴火,鼻子也忍不住使勁嗅了嗅。
陳德貴,是白河中廠鎮順利村人。 12歲時父親去世,一生勤勞肯干,靠天吃飯,靠地賺錢。如今年近花甲,老兩口身體每況愈下,大兒子在外務工,收入甚微,自顧不暇;二兒子畢業五年,待業家中;三間土房織滿裂縫,卻是一家人的全部“家當”。在土地上摸爬一生,貧困始終如日出日落,恒定不變。
2014年,精準扶貧的步伐加速。縣上各級幫扶干部一撥兒又一撥地來到田間地頭。“或許,這跟我沒多大關系!” 陳德貴心想。
陳德貴怎么也沒料到,這不僅有關系,還讓他做了一輩子的三個夢,在短短一年間統統變為現實:買了新房,兒子解決了工作,戴了大半輩子的“窮帽”摘了。
2014年10月,是陳德貴生命中的拐點。幫扶干部陳暉上門了,攀親戚、拉家常,詢問家庭成員信息,了解生產生活難題,并一一記錄。看著陳暉的認真勁兒,陳德貴打開了話匣子,將積郁多年的愁苦一股腦兒倒了出來。
“沒有產業,脫貧就像種在荒山的秧苗,弄不好還是顆粒無收。得因地制宜,選個好項目。”
“順利村盛產木瓜,但收購后,品相差的木瓜灑落一地,怪可惜。”
“脫貧要有主角意識,要靠自己努力。你負責研究木瓜酒釀制工藝,我幫你拓展銷路。”
……
日薄西山,陳暉才起身離開。后來陳德貴才得知,眼前樸實的幫扶干部正是縣委書記。
卯足了脫貧的信心,陳德貴在探索土法釀酒工藝的同時,還增加了魔芋、黃洋芋、土雞等特色種養。與此同步,順利村1.49公里道路拓寬硬化啟動了,蓄水池開始新建了,20余戶貧困戶危房改造、院壩硬化、墻體粉白實施了,山溝溝面貌煥然一新。
攆上了好年景,陳德貴家中的好事接連不斷。幫扶干部牽線搭橋,畢業于延安大學的兒子陳廣才,與橋兒文化溝旅游開發辦簽訂用工合同,實現穩定增收。瞅準了何家灣社區的新房,錢不夠,政府有異地搬遷補貼;還不夠,政府協助辦理了扶貧貼息貸款。“計劃一開年就搬家,這下就等兒子娶媳婦兒了。”陳德貴滿心歡喜。
2015年,牛刀小試,僅木瓜酒一項讓陳德貴增收近1萬元。2016年,陳德貴收購木瓜2000多斤,預計釀酒600多斤,且早已被提前預定。
酒香依然四溢,陳德貴臉頰紅潤,似微醉。“‘貧困帽’摘了、日子好過了、人也自信了,身為老黨員,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聽說,2017年縣上要大力實施‘追趕超越’戰略,咱也要擼起袖子加油干。我想成立一個木瓜專業合作社,流轉200畝木瓜園,加大木瓜園管護,提高木瓜品質,并將土法烤酒推廣出去,帶動全村貧困戶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