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向媒體公開了人工制造流星的超小型衛星,此事也引發了日本輿論的熱議。近日,負責此次開發工作的日本太空創業公司ALE代表岡島禮奈接受日媒采訪,對一些熱點問題進行了解答。
據全日本新聞網(NNN)25日報道,早在今年1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就曾成功發射艾普斯龍4號固體燃料火箭,將7顆衛星送入太空,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一顆可制造流星的衛星,預計明年春天可首次上演“人造流星雨”。
為此,日媒最近專門制作了一期節目,主題為“世界首次的人造流星實現嗎?”并采訪了以實現發射世界第一顆人工流星為目標的ALE代表岡島禮奈。
據報道,對于此次發射,日本網友的討論十分熱烈,大家紛紛表態:“想在東京奧運會上看到流星!”“人工向流星許愿的話能實現嗎?”“會不會增加宇宙垃圾?”等各種觀點。
對于網友的疑問,岡島禮奈指出,會有一些關于宇宙垃圾的擔心,不過會盡量做出萬全的準備,避免出現這一現象。很多人可能覺得流星很大,其實是很小的東西呢,流星顆粒(直徑)也就是1厘米左右。
岡島禮奈還說,其實,比起天然的流星,人工流星的發光時間更長。
那么,對著人工流星能說出三次愿望嗎?岡島禮奈給出了肯定的個答復:“可以說”。
據了解,岡島禮奈在東京大學研究生院取得天文學博士學位后,進入高盛證券公司。之后,于2011年9月成立了以制造人工流星為業務的公司:ALE,旨在通過觀測人工流星,獲取能夠有效利用于氣象預測的數據。
而據日本共同社此前報道,ALE研發的可制造人造流星的ALE-1衛星長寬均為60厘米,高約80厘米,重約68千克。衛星進入指定軌道后,可在太空釋放直徑約1厘米、重數克的特殊金屬顆粒物,它們進入大氣層時燃燒能形成流星雨效果。
ALE公司稱,根據衛星的運行軌道,這種人造流星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按需求“上演”,在地面直徑200公里范圍的指定區域內都能觀賞到,預計2020年春天在日本廣島附近上空制造第一場“人造流星雨”。據日本媒體報道,已有來自中東地區的訂單預約,用于孩子的生日慶祝。
與自然流星相比,人造流星發光時間更長,亮度將和負一等星相當。據介紹,ALE-1衛星一次可釋放5至20顆顆粒物,產生的每顆人造流星的觀賞時間為3至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