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9月5日報道,室內樂在18世紀達到全盛時期,如今流行度較低。民眾對這一傳統的音樂風格知之甚少。蒂姆 薩默斯(Tim Summers)致力于將室內樂發揚光大。薩默斯與拉斐爾 貝爾(Raphael Bell) 于2000年從茱莉亞音樂學院畢業后共同創辦了夏洛茨維爾室內樂音樂節。如今薩默斯已有近20年的經驗,這對于2018年音樂節的創新理念至關重要。
薩默斯表示,2018年的音樂節主題是亞洲音樂對室內樂的影響。許多人認為室內樂只受歐洲音樂的影響,但薩默斯強調東方音樂的貢獻,以及在20世紀古典音樂與亞洲音樂的聯系。
薩默斯發現這些聯系是他意識到自己經常去亞洲城市和國家演奏音樂,包括北京、上海、香港和東京。在一次演出中,他遇到了北京交響樂團的首席單簧管演奏家李可思(Keith Lipson),也是今年音樂節的表演者之一。薩默斯稱:“他的妻子是琵琶演奏者,而他在學習傳統亞洲樂器。音樂交流的元素,不僅僅是偶然的。”
2017年10月與李可思的會面激發了薩默斯的靈感,促使他追求 “歐洲/亞洲/美國交流”。在隨后的幾個月里,他研究了室內樂在這三種文化中的交匯點,包括亞洲著名的電影,如黑澤明的《亂》和李安的《臥虎藏龍》。日本傳奇人物taku Takemitsu和當代的中國作曲家譚盾分別為兩部影片創作音樂,且將在音樂節上亮相,巴赫和勃拉姆斯等家喻戶曉的歐洲作曲家的作品也將入眩
薩默斯認為這些作品的主題很寬泛,他把音樂描述為和諧、聲音和自然、材料和結構。他將三種不同的音樂力量結合在一起,希望能超越地域限制。薩默斯表示,在音樂節即將結束的時候,地域的概念將消失,但某些術語的混淆可能會繼續存在。例如,李可思太太彈奏的琵琶是中國音樂的核心樂器,并已有幾個世紀的歷史,但鮮有可能出現在西方的合奏中。
作為琵琶大師,馬琳是當今最有資格談論琵琶的人物之一,她也即將在音樂節上亮相。馬琳在中國長大,她選擇的琵琶有多個名稱,包括“中國琵琶”和“撥弦之王”。她將琵琶描述為有四根弦的半梨形樂器,她對琵琶的喜愛始于3歲半的時候。馬琳稱:“我必須每天練習琵琶6到8個小時,沒有時間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馬琳進入中國頂尖音樂學校中央音樂學院學習并獲得琵琶表演碩士學位,取得了巨大實踐成果。馬琳表示:“學習時期是風格形成的時期,不僅因為師從琵琶大師李光華。老師給我很多的空間來形成個人的表演風格,這對我的演奏至關重要。”
馬琳將在夏洛茨維爾室內樂音樂節表演三次,她最興奮的是9月16日在PVCC的迪金森劇院演出的譚盾的當代作品。馬琳表示:“《鬼戲》喚起了水、石頭、紙和金屬的意象。這是一個非常有趣和有創意的作品,不像琵琶的傳統音樂風格。”
薩默斯表示:“馬琳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我們期待與她合作。音樂節是音樂家之間產生共鳴的方式。預計本次音樂文化交流是珍貴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