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楊伯江發言 林昶攝影 |
人民網北京4月10日電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中華日本學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日本藍皮書:日本研究報告(2018)》發布會10日在京舉行。
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楊伯江在主旨報告中指出,2017年伊始,日方在臺灣問題上動作不斷,導致中日關系“低開”。年中開始,中日之間良性互動增多,關系逐步回暖,全年得以平穩收官。一是日方頻頻就改善關系釋出積極信號,表示愿在“帶路”框架下展開對華合作。二是兩國領導人多次會面,高層互動增多。三是兩國各領域、各部門對話全面重啟,各層面交流恢復活躍。
楊伯江表示,從深層次看,中日關系的突出敏感問題未獲真正解決,分歧仍然嚴重。一是圍繞東海釣魚島的對峙未見緩解。2017年2月安倍訪美,與特朗普確認《日美安全條約》第五條適用于釣魚島,拉美國為其非法領土主張背書。4月,日本正式實施《有人離島保護相關特別措施法》,以加強對“有人離島”的支援和控制。10月,安倍內閣決定,從2018年起在中小學實施新版“學習指導要領”,將釣魚島和竹島(韓國稱“獨島”)標明為“日本固有領土”,并在內閣官房網站上刊載“學校輔助教材”,以“充實關于日本領土的教育”。針對日方相關動作,中方堅決維護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據中國國家海洋局官網,2017年共計在釣魚島海域巡航執法28次。
二是日本安全軍事政策“鎖定中國”,以中國為假想敵強化“西南防衛”。安倍內閣以中國軍力發展為參照,優先發展海上與空中作戰力量,重視部隊快速部署能力,促進陸上作戰力量快反化、兩棲化;積極強化覆蓋沖繩以遠離島的偵察、監視網絡,部署新型預警機,重組戰斗機部隊,包括在沖繩新設第九航空團,在與那國島推進部署“沿岸監視部隊”。2017年3月,日本水陸機動團教育隊在長崎縣佐世保市陸上自衛隊相浦基地成立,標志著“日本版海軍陸戰隊”距正式成軍僅剩一步之遙。8月,日本內閣會議批準2017年版《防衛白皮書》,繼續借海洋安全問題鼓吹“中國威脅論”。
三是在地區多邊層面,日本積極推動“印太戰略”構想,以對沖反制“帶路”倡議。2016年8月在于肯尼亞舉行的第六次非洲發展會議(TICAD)上,安倍首次明確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概念。特朗普上臺后,安倍內閣刻意以“日美印澳共同構建地區秩序”戰略思路“引領”美國地區政策調整。2017年11月,日美首腦會談后發表的聯合公報確認,“基于法律主導的自由開放的海洋秩序是國家社會安定與繁榮的基礎”,要求各國“在尊重航行自由和國際法規定的前提下利用海洋”,稱“將尋求新的合作伙伴以及與盟友之間的合作機會,力爭建立一個自由、公正與互惠的印太地區”。這表明“美方作為新的對亞洲戰略,與日本統一了步調,意在對抗中國的‘帶路’經濟帶構想”。
總之,當前中日關系的積極變化體現出兩國都有改善關系的需求與愿望,但中日關系要真正走上健康發展之路,需要雙方相向而行,付出巨大努力。從日方看,國際戰略環境變化與國內政治需要促使安倍內閣急于改善對華關系,但其借口地區熱點、以安全轉型為突破口謀求走向“新天皇”“新憲法”下的“新日本”腳步不會停歇。在日本2018財年預算案中,防衛預算達到5.19萬億日元,較2017財年(5.12萬億日元)增長約1.3%,實現自安倍再次執政以來的六連增,創歷史最高記錄。
2018年,日本兵力規模達3000人、首個以“奪回被占離島”為專項任務、號稱“尖閣專門防衛部隊”的水陸機動團將正式成軍。日本將出臺第三部《海洋基本計劃》,把“印太戰略”概念納入其中,進一步關注海洋安全領域,加強“領海警備”。作為整體海洋計劃的“切片”,“離島方案”步步升級,離島被作為日本擴大海域管理的根據地。2018年,安倍內閣將提前修訂2013年出臺、原本為期10年的現行防衛計劃大綱,以進一步增強戰力,強化日美同盟,擴大海外行動范圍。
從宏觀綜合角度看,安倍內閣對華政策顯示出經貿領域與安全領域之間、雙邊層面與多邊層面之間明顯自相矛盾的雙軌、兩面特征。一邊急于推動實現領導人互訪、給中日關系加溫,一邊在海洋島嶼爭端中步步為營,強化戰略性針對性部署;一邊對“帶路”倡議積極表態、借此地區合作平臺擴大對外投資與出口,一邊加緊推動美日澳印四國對話機制,試圖主導地區秩序構建與規則制定,對沖反制“帶路”倡議。凡此種種,都增添了中日關系前景的不確定性。從深層次看,中日之間在原有突出敏感問題未獲解決的同時,兩國在地區多邊層面以秩序、規則為焦點的戰略角力正在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