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倫敦3月22日電(記者強薇)3月22日,中關村倫敦聯絡處舉行英國推介座談會,就不久前發布的《關于深化中關村人才管理改革 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機制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向在英華裔專家學者及媒體進行了政策介紹。
上月底,北京市在中央組織部等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出臺了《若干措施》,公布了北京便利國際人才出入境、開放國際人才引進使用、支持國際人才興業發展、加強國際人才服務保障等20條改革新舉措,其中多項為全國率先提出。
中關村倫敦聯絡處負責人程建芳介紹,中關村是中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目前共有16個園區、近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2017年園區總收入超過5萬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園區主打的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高科技產業既對海歸和外籍高端專業人才求賢若渴,也能夠為有意愿在中國進行產業化運作、助力中國高新技術發展的海外人士提供廣闊的平臺。“中關村已形成了良好的聚才用才環境,正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創業中心。” 程建芳表示。
此次出臺的20條新舉措,解決了許多外籍專家來華工作的實際問題,為中關村科技園區引進外國人才提供了更有效的保障。例如,《若干措施》放開了外籍人才擔任法人、承擔科技項目以及提名政府獎項資格方面實現了突破;針對一些華人專家的外籍配偶、子女的居留問題,《若干措施》也做出了更合理的安排。
在認真聆聽了這些新舉措的推介后,不少英國華裔專家學者表示,非常愿意考慮或是推薦同事到北京工作。倫敦博士聯盟負責人、倫敦大學學院高級講師李會良說,新政策能夠為國際人才在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他將在聯盟成員內部進行宣傳,努力促成更多高端人才到中關村科技園區創業。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史系教授鄧鋼表示,人才是一個經濟體能否發展繁榮的關鍵所在,中國有約1億人的華僑資源,充分調動華僑華人的力量,能夠助力祖國的進一步發展。“這次出臺的20條新政,可以在引進中國急需的高端人才方面再創佳績。”鄧鋼說道。
英國薩里大學化工系主任顧賽談到,目前一些在英國的中國籍學者正在嘗試將自己的研究進行產業化,讓學術成果轉換為實際的產能。中關村科技園區在產業孵化方面有不少優勢,顧賽認為,新政策的出臺不僅能夠讓這些產業化的嘗試找到落腳點,更能有力促進中英兩國之間的科技創新與交流合作。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科技處公使銜參贊蔣蘇南對記者表示,在中英研究與創新合作伙伴基金的框架下,兩國政府已資助雙方200多家科研機構開展460個合作項目;去年12月,兩國政府共同發布了《中英科技創新合作戰略》,進一步推動兩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中英科技創新合作離不開高端人才的支持,人才是合作最重要的載體。” 蔣蘇南說,新政策的出臺以中關村科技園區作為政策的先行者,但同時也體現出了國家在引進國際高端人才方面的頂層設計,為兩國的創新合作提供了平臺。